到下面的普通將領,都給他幾分面子。手中還有一些高傑留下來的將領,比如說李本深。又在講武堂待了好幾年。如今也能歸為張軒的嫡系之中。
再加上當初攻南京,殺李成棟之功,那是要功勞有功勞,要背景有背景。
張勇自然老實聽命。
不過,金聲桓卻也不怕高元爵。
金聲桓投奔曹營的時候,高傑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了,他雖然不是張軒的嫡系,但卻是衛王袁時中的班底。
資歷老,戰功也不少。
如果高傑在,金聲桓自然一句話,也不敢說。但是高元爵到底不是高傑。
而今高元爵陡然成為金聲桓的上司,金聲桓自然也有不服之處。不過,有曹宗瑜壓陣,下面這些將領也不敢鬧出什麼事情。
高元爵與兩人商議之後,索性兵分三路,高元爵所部為中軍,張勇與金聲桓為左右兩翼。為大軍開路,阻擋清軍騎兵。
一時間,在華北平原之上,雙方近十萬騎兵全部展開了。
就在真定府南邊。雙方列開陣勢,大戰在即。
清軍所有騎兵都在尼堪的統領之下。
濟爾哈朗一去,宗室之中可以領兵的人才,也沒有幾個了,而尼堪就是其中一個。他自然是分清輕重緩急,他無意與夏軍在這裡大戰一場。
這樣的想法,之前還是有的。
但是在曹宗瑜還沒有支援許都之前,清軍近十萬人馬,將許都團團圍在衛河北岸,一連攻了兩三日,折損士卒不少。
卻在夏軍層層疊疊的火器之下,根本沒有寸進。
衛河之戰,讓尼堪深刻知道了什麼叫做不動如山。
在沒有重炮支援之下,先要攻破夏軍營地,根本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洪承疇再三交代,這一戰,就是讓夏軍不得北上,也沒有一定要勝利。
尼堪自然要保全麾下子弟。
大戰到了而今,夏軍很多軍隊,都換了一茬,特別是洛陽之戰的主力。但是夏軍有補充,清軍卻沒有補充。
故而尼堪將騎兵拆成了十幾個千人隊,遇見夏軍騎兵就躲。如果遇不見,就直插夏軍後軍。
對行進之中的夏軍進行騷擾。
不求能大破夏軍,想來清軍騎兵來往出沒,就是借夏軍一個膽子,他們也不敢大大方方的追擊。
更有可能是,在夏軍騎兵迴轉之前,就地紮營。
不管步兵訓練多好,面對騎兵的時候,總是有先天的缺陷。尼堪這一手段,也掐在夏軍騎兵的死穴之上了。
夏軍騎兵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