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大,首先交手的是各路土司,各路土司在身後大佬的驅使之下,紛紛開戰,然後雙方大軍才進場,因為地形的限制,大戰沒有小戰不斷,而在賀虎頭也在蠢蠢欲動。
賀虎頭在鎮已經有一段時間,看別的地方,打的風生水起的,他心中又怎麼沒有想要建功立業的心思,故而他將這一場戰事,當成了他的機會,他準備帶兵西進,直插成都平原,斷絕吳三桂的後路。
吳三桂就留下重兵,與賀虎頭對峙。
雙方大戰一觸即發。
張軒最近發到西邊的銀元,很多都是為賀虎頭準備的。
而今朝鮮出了這樣的事情,張軒首先想到的就是財政之上恐怕要有一個大缺口了。且不說這一場水戰大敗中,損失了多少人,這些人都是要撫卹的,單單說為了重新建立朝鮮的戰場優勢。
又要往朝鮮投入多少兵力,這都是要錢的。
而且之前還能依靠朝鮮的財政。但是而今朝鮮恐怕一寸陸地都保不住了。又能從朝鮮弄出多少錢。張軒心中暗暗有一種弄巧成拙的感覺,就好像是一戰的凡爾登戰役。
說的是將法國人的血流乾,結果德國人的血流乾了。
而今的朝鮮就是,張軒本意是給清軍一個消耗國力的傷口,但是又沒有消耗清軍的國力,張軒並不知道,但是很明顯大夏的國力已經在劇烈的消耗之中了。一瞬間張軒有放棄朝鮮戰略的衝動。
但是衝動僅僅是衝動而已,張軒轉眼之間就將這個想法給否決了。
夏清之間,不共戴天。
這不僅僅是基於感情,基於仇恨,更是現實基礎,大一統早就成為中國人的共識了,如果證明自己是正統,就是統一全國。即便是張軒想與清廷相安無事,清廷就不想南下嗎?
兩個之間只能活一個。
在這個前提之下,任何一場戰事都要慎重,很可能被人誤讀,如果而今從朝鮮撤軍,就是大夏承認失敗了。清軍得到一場大勝,並將朝鮮併入版圖之中。
這是張軒萬萬不可能同意的。
只要沒有山窮水盡,張軒就要堅持下去。
再次派兵朝鮮,已經成為必然的選擇。但是選誰去,這筆錢從什麼地方而來,卻很成問題。
“召集內閣,樞密院進宮議事。”張軒說道。
不過一會功夫,內閣大學士,與樞密府的人都來了。
一時間氣氛沉悶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