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時中或許理解了張軒這層心思,或許沒有理解,他心中將這一件事情,放在執行層面上,說道:“陛下準備讓胡澹做這一件事情?”
“不。”張軒說道:“我準備派人去一趟四川,看一看吳三桂的軍力。順便談一談這一件事情。”
張軒從來沒有忘記他兩翼齊飛計劃,四川是關鍵一環,離間吳三桂與清廷的關係是其中一環,而探明吳三桂在四川的底細也是其中一環。
張軒不動手則已,一動手。一動手就一定要結果。
袁時中說道:“那麼陛下屬意誰?”
張軒沒有直接說,而是說道:“此人一定要是老將,熟悉戰陣,能看清楚吳三桂所部虛實。”
張軒一時間也麼沒有人選。
眼力這東西,必須是經驗豐富的人才有,而經驗豐富的將領,大多都身居要職,總不能讓一個重將過去吧。
這不是形同發配嗎?
而張軒不熟悉的將領,縱然有這樣的眼力,張軒也不大相信,原因也很簡單。
眼力這東西,是很難量化的。張軒唯獨信得過這個人,才能信得過他的眼力。
一時間,還真找不到這樣的人。
袁時中聽了,心中一動,說道:“陛下,楊繩祖將軍豈不是正合適?”
張軒一聽,心中一亮,說道:“我怎麼將楊兄給忘記了。”
說起來楊繩祖也是命運多舛。
他本是羅汝才麾下大將,與他兄長楊承祖不相上下。卻因為羅汝才重用兄長,而被壓制了在廬州。
而安慶大戰的收尾之戰,楊繩祖又撤回了廬州,認真的來說,廬州之戰是一場敗仗。
張軒固然念及舊情,想提拔楊繩祖。但是也不能亂來。
畢竟張軒秉政大權,最重要的不是私情,而是法度公平。縱然張軒想提拔他,也只能給他多安排一些立功的機會,而不是硬生生的拔上來。
所以楊繩祖在地位上,比其他將領低了不少。
如今想想,這個機會的確不錯。
對楊繩祖的眼力,張軒是信得過的。張軒與楊
繩祖並肩作戰多年,對楊繩祖的能力還是信得過的。
“好。”張軒說道:“就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