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吳三桂之心
成都蜀王府。
不過,此時的蜀王府已經掛名為平西王府了。
這個時空之中的四川人民要比歷史上的四川人民要幸福一點。
雖然四川也沒有逃出戰亂,但是四川的戰亂,並不是軍閥混戰,而是兩軍對峙。兩軍對峙之下,供應軍資雖然苦,但與無數大大小小的軍閥亂打,前線後方不分,要好的多。
在長江下游戰事爆發的時候,吳三桂也沒有閒著,他一面與李定國對峙,一邊收降川軍,以數萬遼東軍為核心,十幾萬川軍為輔助。一時間擁兵數十萬,與李定國的兵勢不相上下。
不,比李定國的兵勢還要強大一點。
原因很簡單。
李定國的兵馬雖然多,但是雲貴兩地素來貧瘠,養不得這數十萬大軍。
大部分糧食需要兩湖接濟。
而四川卻是天府之國,只要經營的好,養數十萬大軍,並不是多困難的事情。
可以說,而今是吳三桂的高光時刻。
吳三桂投奔清廷以來,一直沒有得到多大的信任。雖然吳三桂有能力,手下的關寧軍也稱得上精銳。但是一直沒有獨擋一面的機會,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徵四川的是豪格,八旗大多數將領都信任多爾袞,而不是多鐸。
否則留下來鎮守四川的未必是吳三桂。
當然了,即便吳三桂鎮守四川,在清廷的序列之中,也不是太高的。
不過,這局面在安慶之戰後,有所改變。
吳三桂感覺自己的地位一下子變高了。清廷的聖旨對吳三桂都客氣起來。與之前是完全不同的態度。
這也是多爾袞對清廷大策略的調整,在八旗不能完全勝任主力的情況之下,對有實力的漢軍將領,自然要大加拉攏了。
吳三桂自己也代表一個派系,他與祖家的關係很好。故而清廷也要多加安撫了。
不過,這效果卻並不是多好。
在清廷的強大的壓力之下,吳三桂自然不敢有其他念頭,但是而今吳三桂看出了清廷的弱勢。就未必這麼安分了。
而今吳三桂就面對這樣一個抉擇。
吳三桂一直在尋求與夏朝的接觸,這種私下的接觸,吳三桂當時未必有什麼想法。最多是想要兩邊有一點點的默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