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瞭解民情
“那給人家一晌多少錢啊?”張翠蓮不解的看著顧致城,王大花嘴快的說道:“一畝地一百五十塊錢,三百畝就是四萬五千塊錢。種子一垧地起碼得150塊錢,一垧地得用四袋化肥那也得150塊錢,農藥打兩遍一垧地一百二三十塊錢吧。算下來一垧地得。。。。”
張翠蓮腦子轉得快,一下子就算了出來:“一垧地平均要花費450塊錢左右,二十垧就是10000塊錢。加上包地的四萬五,一年下來沒有六萬的預算肯定是不夠的。”
顧致城兩口子都沒有當過農民,對於農作物的認識也只是聽說而已。他又不好意思問老村長,這下有了機會自然得弄清楚了。給了張翠蓮一個眼神,張翠蓮裝作一無所知的問道:“那一垧地能掙多少錢啊?種啥掙錢啊,水稻還是苞米啊。”
王大花笑道:“哪有那麼多地種水稻啊,包了這麼多垧地誰能種苞米啊,那多便宜啊。種黃豆唄,一斤將近五毛錢呢。”
張翠蓮不信:“不能吧我怎麼記得才幾分錢啊?”
楊大媽仰頭哈哈大笑,對著老伴兒說道:“一看這丫頭就是個城裡孩子,現在哪還有那個價了。”
楊大爺也連連點頭:“80年苞米九分錢一斤,大豆一毛七一斤。現在錢毛了,苞米也才一毛三四。去年大豆漲到了四毛七,今年估計能賣到五毛。”
張翠蓮低著頭飛快的算了一下,如果按照一垧地能得三千斤來算。一斤五毛錢一垧地就是一千五百塊錢,去掉成本這二十垧地能掙兩萬塊錢。
兩萬塊錢是什麼概念,顧致城這個小科長一個月也才八百多塊錢。一年下來能掙個一萬出頭,跟這個農民比差了太多。
當然這其中並沒有算上機械或者人工錢,不過那些也可以忽略不計了。
顧致城卻想到了重點上:“他哪裡來的那麼多錢?就算是村長的兒子,也不至於這麼富裕吧。”
楊家老人搖了搖頭臉上也帶著疑惑,王大花卻道:“貸款,找人帶的款。他爸是村長,拿著造紙廠的地區銀行帶的款。哎呀,大傢伙都知道,誰能管的了,沒有招!”
顧致城沉默,顯然這是在跟自己告狀。現在的自己在莊上什麼都不瞭解,不管做什麼都不能貿然行事。
但是從王大花的嘴巴里張翠蓮二人知道,村子裡還是有一些熱血青年的。比如西下坎有一戶人家姓宋,祖祖輩輩都是漁民出身。他們家的獨子宋磊就是大學生畢業,回到家裡準備養魚的。不過這個事兒在楊莊是個笑話,人人都說宋家養了一個書呆子。
養魚根本不用去上學專門學,不知道在哪裡上的什麼水產畜牧學校。反正回來沒有工作,連當個獸醫的資格都沒有。
像是宋磊這樣的優秀青年,楊莊裡還有一個。村長弟弟楊鴻盛也是村裡響噹噹的人物,他跟自己的大哥一樣生了三個兒子不同的是他還有一個二十出頭的閨女。這是老楊家這一輩唯一的女孩子,受寵至極。老楊家寵著她,讓她進了護校上學回來就在村醫院當了個護士。
據說她當年跟著宋家小夥子處物件的,在村裡等了那小子好幾年。本來以為宋磊能有大出息,結果沒想到去年開始大學生畢業不包分配。宋磊灰溜溜的回家養魚,楊家以及楊金鳳本人對這段婚事有些不滿意。
現在老宋家跟老楊家簡直就是勢如水火,烏眼雞似的見面就掐。
村裡邊盤根錯節的人家多了去了,比如村會計陳二奎就是老楊家的姑爺。陳二奎的媳婦兒叫滿秀兒,是村長楊昌盛堂妹的閨女。兩口子嘴甜心苦最會做人,滿秀兒在小學門口擺了一個攤子賣鞋小食品賺點零花錢。
村裡還有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就是抗日老英雄七爺爺。七爺爺的父親鬧義和團失敗,帶著一家老小闖關東。七爺爺是生在東北長在東北,看著北大荒變成了北大倉的。
抗日勝利之後,老家人過得不太好。七爺爺就帶著錢揹著糧食一個人回到了老家,前後三次將老家的人帶到了東北。可以說楊莊從無到有那是七爺爺的功勞,在楊莊本土人中七爺爺說話還是一言九鼎的。
只不過如今七爺爺年事已高,家裡兒孫又孝順並不管莊裡的事兒了。但是不管有什麼問題,大傢伙都過來問一問七爺爺。比如當初造紙廠那也是七爺爺同意了才蓋得,如今破爛爛的丟在那裡七爺爺為此還大病一場。
因為這場病莊上的人對四叔楊昌盛十分的不滿,但也改不了楊家兄弟一家獨大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