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論男人
自打胡瑾萌來了之後,張翠蓮的生活算是徹底規律了。就像是忽然回到了幾年前,女兒翹翹還在上學的時候。
五點半起床準備早餐,六點鐘將胡瑾萌喊起來。十五分鐘之後胡瑾萌洗漱完畢換好衣服坐在飯桌前吃早餐。六點半張翠蓮開著自己家送電器的二手皮卡,載著胡瑾萌準時在六點五十五分鐘之前到達三中校門口。
雖然張翠蓮開車的手法不太行,但她知道如何抄近路行駛。出了家門沿著湖邊繞行大半圈,到達三中的靠湖的後門即可。通常張翠蓮不到十分鐘就可以送到,碰上胡瑾萌輪當值日生六點半就得到達教室。
別看胡瑾萌怨聲載道的,她什麼時候按時按點兒的上過課?所以學習成績一直都是倒數第一,偶爾脫離了全班倒數全市名能把穆老太太樂的放一掛鞭炮慶祝一下。
也因為這樣胡瑾萌轉學來到Q市三中,她留級重新唸了初一。重新開始學習,張翠蓮也享受這樣的生活樂在其中。
就像很多家長平時生活一點不規律,孩子上學之後一下子就把時間分割好了。早上也能早起做飯鍛鍊身體了,吃完了晚飯也不拖沓該做家務做家務該輔導孩子學習輔導孩子學習。
張翠蓮心裡頭喜歡著這樣的生活呢,總覺得比干什麼都有意思。連帶著康康也如此,看見姐姐也一樣要早點起床去上學,也不會再哭鬧了。
謝軍跟董麗華心疼張翠蓮白整了一個大閨女跟著伺候,背地裡不知道說了多少酸話。但他們得知胡瑾萌的紳士之後又可憐孩子,又見胡瑾萌雖然淘氣了一些但性格開朗嘴甜會哄人對待康康也特別的好便也不再反對了。
顧致城忽然打電話回家,跟張翠蓮商量說甘肅那邊有一個航天基地正在進行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以及軍方人員。組織上想要調任他過去,顧致城決定去那邊工作三年。
張翠蓮心裡知道,這三年顧致城怕是回不了家了。她聽說但凡是這樣的跟國家.機密有關的工程,所有的高階技術人員那都是一輩子都出不來的。底層工作的人也都是整個地區的老百姓,家家戶戶都是靠這個吃飯的。就像石油出產地,石油工人遍地都有那是一樣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祖祖輩輩靠著這個吃飯生活安逸的很。
只是因為顧致城是去負責安保,不知道將來還能不能回來了。
顧致城笑道:“我本意的打算就是三年,這種工作不可能一輩子都在這麼重要得地方待著。站崗也要輪值換崗,更何況我們這些人呢。我要去也是為了咱們家將來,既然沒有那個先見之明像靳文那樣去軍校鍍層金也得想辦法找個機會不是?三年雖然苦了一些,還要拖累你照顧家裡面。等到三年之後我打轉業報告,回到當地從政就更容易了。”
張翠蓮心頭一動,這是顧致城的計劃麼?他潛在骨血里根深蒂固的老思想終於開始變化了?他們那一代人因為歷史原因跟成長環境所限,相對於70後跟80後來說。思想僵化不喜歡變通,只是任憑時代推著往前走。
青少年受上山下鄉的影響,對抗一切可以對抗的人跟事物。喜歡集體性生活,工作上喜歡組織上的統一安排。偶爾有那麼一兩個冒頭的想法,但也是鳳毛麟角。張翠蓮見過的比自己年長几歲的那一撥人,大多數在二十來歲的時候都沒有什麼目標跟信仰。
因為生活環境父母的影響等等一切因素,導致了顧致城他們這一代人思想斷層很厲害。像是靳文這種大院裡長大的孩子,家庭環境良好受教育的程度也比較高。見多聽多眼界更開闊,自然前途就是比別人更明朗。
顧致城屬於夾縫中的那一類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雖然童年時代的他被養歪了,好在本人心性是好的。在他眼裡頭不覺得鄉下奶奶家這邊的兄弟姐妹窮的跟什麼似的。桃酥都是過年才能兄弟幾個分上一塊的生活跟姥姥家那邊桃酥配麥乳精是早飯的標配生活沒什麼不一樣。
這裡面安榮的努力是功不可沒的,她的那些“敗家”手段跟“資產階級腐朽生活”潛移默化的讓顧致城沒有那麼在乎物質。
而大多數的顧致城的堂兄堂弟們,就是那一代的第三種人。幼年生活困苦,從1965到1976這十年的文.革他們是感受最深的一撥人。他們受過窮吃過苦,如今說他們拜金倒不至於,摳門節約捨不得花是真的。因為他們的固有思想裡,錢都是一分一分攢下的。沒有好工作沒有鐵飯碗,啥都白搭!
顧致城就是生活在夾縫中的人,他的骨子裡一半是頑固不化一半是熱血沸騰。二者僵持不下最終誰也沒有戰勝誰,只能順著命運將希望交給老天走一步看一步。
但是他是真心疼老婆的人,就憑著他對張翠蓮的放任也不難看出他就算是不認可但也不會說一個不字。結婚前,他把錢交給張翠蓮。不管不問隨便花,反正他在部隊裡一分錢都不用花。結婚之後看見張翠蓮拿著家用去做一些聽也沒聽說過的事情,外人看這乾著急他卻不以為意。背地裡總是笑著安慰那些乾著急的外人,說錢沒了就沒了反正他能掙。再後來張翠蓮賺的缽滿盆滿,有人開始嫉妒他吃軟飯。他這心裡頭又開始琢磨,如何走一條不同的路既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又可以幫助老婆做她喜歡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