徳國巴斯夫和拜耳化學都在TPU上有鉅額投入,他們的TPU技術也相當厲害,獲得過許多專利。
看到劉玉良發表的論文,巴斯夫公司的科研人員陷入沉思。
巴斯夫徳國總部,技術部的副總監拿著《JAC》,看著來自華夏的論文,叫來自己手下的TPU工程負責人。
副總監將雜誌遞過去:“這篇論文使用的技術,是不是我們已經淘汰掉的?”
負責人仔細看,注意到有幾個合成方法,以及標誌性的觸媒和催化劑。
負責人說道:“是的,應該是我們去年淘汰的方案,這個方法的TPU產量效率很低,而且工業排放不符合歐盟要求,TPU發泡顆粒的質量不穩定。”
副總監:“但我們獲得了專利,對不對?”
“沒錯,我們全都註冊過。”
“很好,你整理一下,將資料全部發給阿迪達斯,讓他們來處理。”
巴斯夫這邊很快就整理出來完整的技術資料,包括各種專利檔案,以及巴斯夫科研人員發表的論文影印件。
這是一個完整的證據,足以證明這個叫做“高壓反應釜鐳射切割術”的TPU生產方法,是巴斯夫公司的專利技術。
9月15日,楊磊還在忙碌明星粉絲見面會的時候,阿迪達斯方面收到了巴斯夫傳來的完整資料。
阿迪達斯的研發部門也非常厲害,他們一年也有上十億美元的研發投入。
關於鞋底材料,他們目前最穩定,最成熟的產品,也是最貴的材料技術,叫formotion。
這個系列的鞋子不可否認,它擁有市面上所有運動鞋裡最好的抓地性和控制力,尤其是急停和轉向。
但它的價格貴啊,成本太高。
所以阿迪達斯在20042010年,研發出一個比普通EVA材料略微好一點的adiPRENE,後期升級版叫adiPRENE+。
說白了,就是最低端的減震橡膠,腳感勉強還行,穿多了之後,就和楊磊的A方案TPU一樣,減震效率會降低,變成失去彈性的死鞋子。
阿迪達斯的新材料打不贏耐克的氣墊,一直在當萬年老二,心裡肯定不服氣。
所以在2009年,阿迪達斯得知巴斯夫和拜耳都在研究TPU的發泡顆粒,非常感興趣,花巨資投入研發。
在2010年的今天,巴斯夫那邊的TPU技術還是個不太成熟的未完成品,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Boost,但即便是這樣,巴斯夫生產的TPU發泡顆粒的效能也遠遠強於阿迪達斯自己的adiPRENE。
這個是大背景。
問題就來了。
阿迪達斯購買了巴斯夫的不成熟技術,取名叫Bounce技術,這個是低配版的Bo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