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的是崇禎從來沒有想過要採用這種辦法吧銀子收歸他控制,否則的話,別說把全部銀子都弄到他手裡面,就算是隻弄到百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估計就足夠他養活百萬大軍沒有一點問題了,也不至於年年加餉,結果最終導致天怒人怨,人心崩散,大明江山也隨之崩塌。
而就算是崇禎不願意用這種辦法摟錢,其實還有一個辦法可以讓大明在不用年年加派的情況下,解決財政問題。
那就是徵稅,向商人徵稅!大明曆來輕商,但是卻奇怪的是從來都沒有想過,對大明的商賈進行徵稅,即便是徵稅,也只是象徵性的很少一點。
雖然大明官府,時不時的用一些手段,逼迫一些商人以投效的方式,或者是攤派的方式,承擔一些物資供應的事情,也確確實實搞得不少小手工業者和一些小商人為此傾家蕩產,可是實際上對於大商賈來說,所承擔的稅賦卻極低。
倒也不是說大明每個皇帝都沒有想過這個辦法,可是他們卻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但凡是有錢的商人,誰暗中跟那些當官的沒有勾結或者是裙帶關係?
大明的官員,誰不從這其中撈取好處?別看那些當官的自幼讀什麼聖賢書,開口閉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瞧不起商人,而且制度上來說,也從來都鄙視商人,把商人的地位,放在比農民還低得多的程度。
可是實際上商人的利益,卻從來都跟當官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比如徽商之中的鹽商,這些鹽商暗地裡販賣私鹽,控制著大量的地下私鹽販售,從中獲取暴利,可謂是各個富可敵國,可是這些人做這種事,如果說沒有當官的從中維護他們,那麼鬼都不會相信。
當官的每年要拿這些商人給他們的各種孝敬,所以拿人手短,自然要替商人說話。
有時候皇帝想要向商人徵稅,來增加財政收入,但是無一例外馬上會招致大臣集體勸諫,說什麼不易與民爭利,這種事情會引起很壞的後果云云,總而言之,皇帝想要向商人伸手要錢,門都沒有!這些錢他們要裝兜裡,絕對跟國家沒關係!向商人要錢,就是要搶他們的錢,皇帝也不行!大家抱成團,跟皇帝死磕到底。
結果是皇帝看到自己的大臣都如此反對,當然也只能不了了之,因為他想要徵稅,可總是要有人去替他幹活吧!大臣都反對,這種事也沒法推行下去,總不能他皇帝陛下,親自跑去挨家挨戶的找商賈們收稅吧!
有這麼一幫混蛋玩意兒,一個個表面上道貌岸然,站著說話不腰疼,一個個看上去都高風亮節,但是卻滿肚子男盜女娼的當官的在給皇帝辦事,大明想要多增加點財政收入,還真就不容易,所以無奈之下,只能不斷的向那些社會最底層的農民伸手,沒錢了就加派,錢不夠花就加賦!
這樣幹,大明想不玩兒完,恐怕老天爺都不幹!
當然崇禎如果還想要從其它地方摟錢的話,也不是絕對沒辦法,起碼他還可以全面摒棄封海政策,開放海禁,在各地設立市舶司,效仿兩宋期間那樣,透過市舶司收取進出口稅,這一年下來,恐怕也不止收取幾百萬兩銀子吧!輕輕鬆鬆便可以養活大批的軍隊,而不至於眼睜睜看著各地大災,非但不賑濟,卻還要不斷的加派,一直把自己玩兒死。
說起來市舶司,宋朝之所以富的流油,無疑和宋朝一直奉行開放口岸政策,鼓勵經商,鼓勵出口貿易的政策有關。
宋朝年財政收入,就算是後期南宋時期,歲入也超過數千萬貫,以當時的兌換比,一貫差不多就是一兩銀子,就算是南宋末年,歲入也相當多。
而明朝初期國家年財政收入才二百萬兩,張居正當權時代勵精圖治,好歹翻了一番,增加到了四百萬兩,到了天啟年間,不斷加派,基本上固定在了五百二十萬兩,崇禎年間,因為不斷的要增加遼餉,練餉,剿餉,可勁的提高到了六百多萬兩,但是卻把整個國家的農民階層差不多都坑死了,結果最終把大明也折騰死了。
這期間的差距之懸殊,可見有多大了,這也是大明一直以來封關鎖國所造成的悲劇,皇帝當的不容易呀!手裡面實在是缺錢。
要說大明不完蛋都實在是沒天理,這就跟坐擁寶山,卻窮的叮噹響一般,明明國家積澱的財富巨大,可是愣是收不上來,天天崇禎帝都為了沒錢花愁的掉頭髮,只能不停的去擠兌那些窮的叮噹響的農民,逼得農民活不下去,不造反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