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歷史軍事>柳葉追風刀> 第70章重文輕武的後遺症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0章重文輕武的後遺症 (1 / 2)

趙匡胤借鑑自已手握兵權才輕易上位的經驗。在宋朝江山基本穩固之後,開始剝奪武將兵權。

首先把手握實權的大將和地方節度使集中到京城居住,賞金銀賜宅地,與皇家聯姻。最終目的是讓其交出兵權。

不得不說,這種杯酒釋兵權的溫和做法遠比漢朝的劉邦和明朝的朱元璋大殺功臣強上百倍。也算給其子孫後代積了點陰德,所以才能在南宋時期再次上位。

第二就是宋太宗趙光義來路不明。”燭光斧影”已成千古謎案。至於趙匡胤之死是他殺,還是意外死亡,近千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到現在仍無定論。

然而他卻繼承了哥哥的衣缽,把重文輕武發揮到了極致,且作為祖訓世代相傳。以至於國富而軍兵積弱,在面對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每次都以賠償鉅額金銀了事。

第三就是體制的問題,由於上述原因,歷朝歷代的宋朝皇帝都把老弱殘兵留在地方,交給地方文官管理社會治安,而精壯士兵皆調到京城,交於太尉和樞密使或指揮使多頭管理,互相牽制,統一聽命於皇上,稱之為禁軍,總數高達百萬之多。

這樣的弊端就是地方兵力太弱,再加上走後門上來的各級武官,對付些烏合之眾還算可以,稍強一點的就束手無策了,甚至大敗而歸。若遇外敵入侵,更是毫無還手之力。

趙氏後代的君王們還有一大特色,就是不務正業,藝術成就佔據主導地位。

他們當中有詩詞名家,大書法家和畫家等等,至於踢球和木工等一般小技根本不值一提。

如此一來,正事兒被荒廢,滿朝文武見皇上都如此的不著調,紛紛結黨營私,攀權結貴,腐化墮落成風,朝野上下貪官汙吏多如牛毛!

受苦受難自然是老百姓,有苦說不出,有冤卻無處申訴,以至於官逼民反,大小起義者如同星火燎原,按下葫蘆瓢又起。

在國內事務上雖然地方軍事實力弱小,卻能調集各地節度使進行牛刀式的重兵圍剿。從童貫、高俅幾次攻打粱山就能看得出。

但是對於外族侵略就顯得力不從心,難於招架。讓金人幾萬大軍席捲中原,猶入無人之境。

第四,宋朝把重文抑武奉為祖訓的弊端在於不能因地制宜,只知道墨守成規。尤其是在燕雲十六州長期未能收回的情況下,國門洞開,無險可守。

此時尚不知厲兵秣馬,保家衛國,可見北宋的這些當權者在政治上是何等的不堪。

但不務正業只是原因之一,那個重文抑武的傳統觀念才是根本所在。

他們知道自己在軍事上無法抗衡,對覬覦中原已久的遼金政權,只能一味的退讓賠款了事。把富甲天下的大宋王朝陶得囊空如洗,幾乎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

歸根結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軍隊作支撐,有多少錢都將變成別人的囊中之物!這一點在靖康之難的宋欽宗父子身上得到充分驗證。

由於微宗在位時間較長,政治昏暗,以至蔡京、童貫、高俅、楊戩等四大奸臣結黨弄權,互相包庇,貪汙**成風。先後發生了山東宋江和江南方臘等大規模農民起義。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