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徐朗準備蕩平金螺山,剷除匪患,決非妄言。他從普通士兵幹到州府武官之首,那可是真刀真槍拼出來的,沒有半點水份。
大家都知道陳橋兵變,是趙匡胤利用手中的權利奪走了屬於柴氏的大周江山,才建立了宋朝。他吸取自己篡權上位的經驗,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以確保其趙氏江山千秋萬代。
先是幾個頂級大將軍杯酒釋兵權,然後又對一些位高權重的武官進行分權而治,讓他們有其名而無實際指揮權。從而導至重文輕武的思想,一直貫穿了三百多年的宋朝。
到了北宋未年,面對外敵入侵之時,節節敗退,潰不成軍,一百多萬禁衛軍形同虛設,不愖一擊。只有十來萬的金兵輕而易舉的席捲中原,肆意燒殺搶掠,窩囊到了極點。
當時宋朝的科舉制度是文官三年一試,其實武官也有武舉,只是武舉出身的人地位低下,不受朝廷重視罷了。
除非戰時可以破格錄用為將帥。而和平年代武官出身的主流卻是”恩殷”。您只需要從字面上就能看得出這裡存在的弊端。
即是針對中高階官員,皇親國戚和外戚的子孫及其親屬,甚至他們的普通門客都可以作為一種入仕武官的途徑。
第二種是軍功補官,在日常軍事行動或治安案件中,有特殊功勞的可以晉升為武官。
第三種,還有軍班出身,積累了一定的資歷和軍功計程車兵,透過校事而被授予武官職務。
第四種叫流外,即樞密院,皇城司以及三衙司等軍事長官和皇宮內務等相關衙門中的小吏,都可以在積累一定的資歷後,並未犯下錯誤的人都可以成為流外武官。
其實宋朝初期,由於全國各級地方武官空缺太多,宋太祖也曾經大力倡導在民間選撥人才,主要是那些德才兼備的年青人,可以破格錄用為武官。
此次共推選到京城七百餘人,在殿試之前被兵部篩查去了一半兒,最後能夠面聖的這三百多人,竟無一人達到趙匡胤的要求,因此這次海選宣告徹底失敗。一是在文治武功的開國皇帝面前,要求條件肯定要高。第二,選撥這些人的權力分散在地方官吏手中,難勉有舞痺行為,不能唯才是舉。
直到宋仁宗趙禎登基時,才參照隋唐以來的武舉考試製度,設立武學,也有了比較規範的武官選撥制度,並逐步走向正軌,武舉人也有了相應的社會地位。
可到了慶曆年間又被一點點荒廢,宋徽宗趙佶上位時,更是不務正業,任人為親,才使幾大奸臣得以肆意弄權,武舉制度有其名而無其實,使百萬禁衛軍空有一個響亮的名頭,無所做為,成了耗費國家錢糧機器。
最後還有幾種形式,還包括詔安、錯補等就不再詳細說明。
以上這幾種形式的武官來源所形成的制度,註定了大多數官員都是些碌碌無為之輩,有的甚至就是濫竽充數的雜耍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