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古代童試的門坎較低,但您千萬別小看了這場初試,能夠榜上留名卻是非常不易。
比如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十七歲參加縣試。當時他所在的縣共有四百多名考生,最後錄取的只有四十人。
而魯迅當時的排名是三十七,還有的說考了一百三十七名,足見其嚴格和考試難度之大。
第二次考試叫府試,地點是在本地區所在的州府,一般由知府或知州1親自主持,合格的考生稱之為童生。
從名稱表面上看,您一定會覺得童試和童生都是小孩子的考試,最多也就是中學生的級別,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在歷史上常有幾十歲的童生考試者,甚至一輩子也沒有考過童生的也大有人在。
考取童生之後,緊接著第二年一起參加院試,過了這一關才是秀才。但是考取秀才的數量相對於舉人還是比較多的。
熟話說,物以稀為貴,人也是一樣。因此秀才的社會地位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高貴。
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范進同學,就是個名副其實的老秀才,屢試不中,一直到了五十多歲才考上舉人。
據說還是主考官看他歲數大,一直堅持了大半輩子才適當照顧的結果。但范進還是有些真才實學的,後來也確實做了大官,混得相當不錯。
在此之前,他的岳父並不把這個秀才女婿當回事兒,甚至可以肆意侮辱。就連大街上的痞子流氓和屠夫之類都可以欺負他,而他卻對此卻毫無辦法。
相比之下,能考取舉人2可就不一樣了,可以說比今天的研究生考試還要難,錄取的人數,遠比秀才要少了很多,可見其考試難度更大了。
吳用和楊老夫子都是秀才身份,就卡在這兒多年過不去。後來二人不得不改行去教書育人,另謀職業。
可是這些秀才們一旦中了舉人其社會地位可就完全不同了,不但可以做官,而且在稱呼上也從此變成了老爺!這也就意味著從這一天起,真正邁入了士大夫的行列。
他們不僅可以勉除各種賦稅,而且還享有一系列的特權,就連舉人觸犯了法律,當地官府也不能隨便對其嚴刑逼供,必要時可上報皇上,取消其舉人資格才能動刑。
最後就是吏部在京城舉行的會試,俗稱進京趕考。考生不管路途多遠,都可以在一路上享受在職官員的福利待遇,在驛站裡吃住都不用花一文錢。
更有遇到奇貨可居的投資者,美女金錢雙豐收,這在歷史上可是屢見不鮮的。
最後就是皇上的殿試了,欽點本次的高考狀元、榜眼和探花。
再說月先和月橋姐弟倆,根據夫子的安排,看到官府佈告之後,便準備著帶春桃和小六子去縣裡參加童試。
幾個人座下來一合計,到縣城裡雖然只有一百多里的路程,若是坐馬車四個人擠在一起,再加上幾大箱子的日常用品和書籍,就像裝豆包一樣,這麼熱的天,簡直不可想象!
不然就只能騎馬了,還能有效的拉開距離,相比之下也自由了許多。於是大家商量決定,挑選幾匹好馬,擇日啟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