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爺為長,應該有十五六歲,有一女,比世子爺小兩歲,一直養育宮中,還有一幼子,前年才出生。
這年齡跨度有點大,長子和長女的歲數,和幼子相差十餘歲。
也就是說,英王的長子長女都是在京城出生,到關州之後,十年都未曾誕下子嗣。
這個幼子,也可以說是老來得子。
閆玉覺得以英王這個身份,只有三個孩子,子嗣有點單薄。
但又聽了一陣,才恍然,原來現在這個英王妃是後娶的,先王妃病逝之後,英王好幾年都是單身,據說是與先王妃感情極深,不願續娶,還是他老子看不下去,又塞給他一個媳婦。
這也就能解釋為啥二公子那麼小。
隊伍終於走到了盡頭。
閆老二好奇,一直數著呢。
對他閨女說道:“哈哈,閨女,真是一百零八抬,一抬不多,一抬不少。
嘖嘖!這得多少東西啊,光這些嫁妝就得單獨置出一間屋子來放,還不能小了,不然放不下。”
對此,
閆玉有發言權。
“女子的陪嫁,是自己的私產,有好幾份嫁妝單子,孃家婆家自己手裡,連官衙都得存一份,日常花用自己的,底氣足著呢。
婆家一點不能伸手,以後有了孩子,就一代一代傳下去。”
閆玉看過的不少裡,都對嫁妝有很細節的描寫,真是從頭到腳,從內到外,只要是日常所需所用,全都在陪嫁之列。
就給人一種什麼感覺呢?
嫁給一個男人,就用自己的嫁妝包圍他……
包括床、櫃子、洗臉盆……恭桶!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是嫁到幾世同堂的大家族,不曾分家分產,男人賺的銀子都要交公,扣扣搜搜的給發些月錢過日子,要是夠用還好,不夠用……還得媳婦用嫁妝貼補。
每每看到這裡,閆玉就很感慨。
怪不得分家這個梗,屢寫不止,百看不厭。
換了是她,也會覺得不舒服。
憑啥呢?嫁漢嫁漢,穿衣吃飯。
爹孃辛苦攢的家當,咋臉那大讓貼補,貼補個錘子!
閆老二覺得自己也有必要給他閨女備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