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河水入海口,一艘二十餘米長的大船從遠處駛入港口,海水從中間劃開,三層樓高的船身給岸上的人們帶來巨大的壓迫感。
和以前那些平底大船不同,這艘大船是尖底的,更加適合在風浪大的海上行駛,不容易側翻。而且外部包了一層鐵皮,大幅提高防禦力和衝擊力。
這是趙國第三代戰船的首次試航。
趙國第一代戰船就是從越國買來的十艘戰船,抵達趙國後就只剩七艘了,不少地方也已經損壞,需要修補。
第二代戰船則是在原有越國戰船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加固、加大,最佳化船帆,使得船帆能夠自由升降,調整方向,並且增加了多個桅杆,使航行的時候更加平穩,還能夠透過調整升帆的數量來控制航行速度。
同時把古老的垂舟石換成了鐵錨,停船的時候更加牢固,避免發生跑船現象。
二代戰船無論是速度還是效能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第三代戰船則是將平底船換成了尖底船,並且在外部包了一層鐵皮,極大減少了在海上航行時候側翻的機率,進一步提高了防禦性和衝撞力。
缺點是鐵皮價格昂貴,而且容易生鏽,影響整個船隻的穩定。
趙國目前還在嘗試如何抑制鐵皮生鏽,比如在鐵裡面加其他金屬,或者在鐵皮外噴漆等等。但具體效果如何還有待驗證,這是趙國第一艘三代戰船,剛打造出來,很多東西還不完善。
隨著袁華一聲大喝,數百斤的重錨被拋入海底,激起十餘米的浪花,大船穩穩地停靠在了岸邊。
“只要有十餘艘這樣的大船,即便是當年吳越水師復生,本將都有信心將其擊敗。”袁華站在船上,面向大海,激動的說道。
在這樣的大船面前,誰還敢說北方人不善水戰?
就算老子水平不行,直接把船開過去撞你的木船,你有辦法?
什麼叫一力破萬法,這就是!
唯一的遺憾就是趙國在海上沒有敵人,一個敵人都沒有,燕國雖然也有船,但是沒有海軍。
齊國也多是打漁的漁船,至於水師艦隊,早就廢了。
倒是這兩個國家經常派一些方士出海尋找神山啥的。
雖然現在趙國大力支援海軍發展,要錢給錢,要人給人,但是袁華明白,如果海軍不能體現出來自己價值,這些支援早晚會消失,甚至連海軍都會消失。
所謂的價值,就是為趙國帶來的利益大於趙國的付出。
以前海軍雖然沒有敵人,但是可以透過打漁來實現,現在漁船和海軍已經分開了,各負責各的,海軍只能負責訓練和作戰。
和後世爭奪海洋資源搶來搶去的不同,現在壓根就沒有人爭奪海洋資源,你有本事佔了整個太平洋都沒有人管。
問題是這個時代的海洋資源……除了打打漁,曬曬鹽,趙國別的啥也幹不了。
石油、天然氣?還不如魚肉。
海上貿易?除了中原這一部分,其他全是未開化的野人,誰和你做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