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此物便是我軍繳獲來的夏軍火器。」
戰後,清軍並沒有忘記夏軍那犀利的火器,在清理戰場後,安郡王嶽樂第一時間命人取來一把火器,親自面見皇帝。
看著嶽樂手中舉著的火器,順治皇帝對身邊的近侍使了個眼色,後者當即上前,接過了嶽樂手中火器,隨後走到皇帝身邊跪下,將火器舉過頭頂,讓皇帝能夠輕易拿到。
順治從近侍手中拿過火器,拿在面前翻看了一陣,又命人將軍中服役的鳥銃取來,命懂得火器的工部侍郎朱昌祚進行對比。
朱昌祚為漢軍旗出身,自然對火器有所瞭解,他拿著那把繳獲來的二式步槍翻來覆去的看,臉上的表情越看越驚奇,就好似撿到了一個大寶貝似的。
周圍的文臣武將見他只是看,不時發出嘖嘖稱奇的聲音,卻不說話,都有些不耐煩了,議政大臣遏必隆直接嘖了一聲,說道:「朱侍郎,這火器與鳥銃究竟有何不同之處,讓你如此驚歎?」
他的詢問將朱昌祚的注意力拉回了現實,他這才意識到自己失態了,連忙向皇帝告罪,隨後拿著二式步槍,詳細地向眾人講解這把步槍相較於鳥銃的過人之處。
二式步槍以燧石擊發的方式自然是第一個被列出來的,事實上,還屬於火繩槍一族的鳥銃從前明開始一直被人詬病不已,鳥銃在擊發前需要點燃火繩,讓火繩保持燃點才能點燃藥池並射出彈丸。
這在戰場上極為不便,就例如萬曆四十七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明軍的黑火藥因為開戰之際正好是雨後初晴,溼度最大的時候,不用火烤乾就無法射擊,軍中裝備的鳥銃反而成為了比燒火棍還無用的東西。
不僅如此,在戰端剛剛打響之際,天將大霧,明軍視線不清,心中恐懼,點燃松枝當火炬,將己方完全暴露在了後金軍面前,被後金軍利用火光箭無虛發,逐個射殺,點燃松枝雖然易於點燃鳥銃,但非但未能傷敵,反而自己吃了大虧。
相較於需要點燃火繩才能射擊的鳥銃,燧發裝置射擊的燧發槍更加便利,除非是直接暴露在雨雪天之中,否則都能夠直接射擊。
若是在黑山白水的密林之中伏擊,也就不用提前點燃暴露自己的位置,能夠直接射擊了。
瞭解到這一點後,清廷君臣都不禁稱讚起夏軍的火器,
而除了這一點之外,朱昌祚又列出了其他幾點,尤其是對夏軍使用的紙包彈極為推崇,這幾點更是讓清廷君臣堅定了要將繳獲來的這些夏軍火器裝備到自己軍中的想法。
此戰,清軍繳獲了夏軍一千八百餘把步槍,其中有兩百多把步槍有著不同程度的損壞,清軍雖然有心維修這些損壞的步槍,但他們的技術水平不夠,便只能暫時封存起來。
而剩下的一千六百餘把步槍,順治皇帝直接大手一揮,在軍中抽調一千名善於使用火器的漢人士兵組建新式火器營,予以重賞,希望他們能夠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為大清效力,痛擊夏軍。
值得一提的是,順治皇帝從漢軍旗之中抽調兵員組建新式火器營的想法一開始被幾名滿洲大臣反對,他們認為夏軍攻入遼東後,各地漢人皆奮起響應,漢人已經不能夠完全信任了,若是將這犀利的火器給漢人裝備,後者叛逃,對大清將會是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