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陸本州島,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武安十一年七月二十,小倉城內,從福岡特意趕來的蘇輔看著室內的一眾將領,語氣堅定但又遲緩地說道。
「日軍已在中國地區部署十四萬大軍,其兵力遠超我軍,若是強行登陸,即便有水師的掩護,仍然會付出巨大的代價,而且隨時都有可能被反應過來的日軍反撲趕下關門海峽。」靖國公袁宗第沉聲說道。
蘇輔卻全然沒有被說服的意思,他說道:「日軍兵力雖然遠超於我,但其軍中大多為烏合之眾,正面野戰之中,日軍絕無勝利可能,不過,日本也並非那麼容易就能被征服的,本督已經向朝廷上奏,在山東各省組建第七鎮作為徵日援軍。」
聽到蘇輔已經向朝廷上奏組建新的軍隊,一眾將領都點了點頭,雖然徵日作戰進展迅速,日軍全然不是夏軍的對手,但夏軍終究兵力還是太少了,日軍雖然兵種質量差,但他們勝在主場作戰,能夠隨時進行增援,而夏軍只能從隔海相望的本土大費周章的運輸兵馬前來。
而且,在目前的筑紫省內,夏軍兵力不過八萬五千餘,還分散在瀨戶內海的沿海各地區,防備日軍登陸,內陸主要靠一同徵日的五萬朝鮮官軍進行維持,夏軍若是想要對中國地區發動大規模登陸作戰,就必須要冒險撤守日向府等沿海地區。
蘇輔經過一番思想博弈以後,還是決定集結重兵,強渡關門海峽,登陸長門國。
為此,他將第一鎮全部集結在豐前府,準備以第一鎮作為主攻,第四鎮除了部分兵馬仍然分散在沿海地區駐防外,大部分兵力則是作為預備隊,一旦第一鎮進攻失利,第四鎮便投入增援。
蘇輔不願等待第七鎮組建完畢再抵達日本以後再發起進攻,他非常清楚,從筑紫到江寧,再到朝廷下令徵兵——徵兵完成——訓練新兵——再到入朝等待運往筑紫,這段時間最快也可能要半年之久,給日軍半年時間,中國地區的日軍可能就不止十四萬了。
因此,在蘇輔的堅持下,強渡關門海峽,登陸長門國的計劃最終制定下來。
這場登陸行動將在八月初一開始,由蘇輔親自擔任主將坐鎮小倉城,靖國公袁宗第親領第一鎮渡海,涪侯譚文、仁壽侯譚詣作為副將,一同親臨一線作戰。
在登陸計劃敲定後,第一鎮隨即進入戰備狀態,北洋水師也全部調往關門海峽,在朝鮮水師的掩護下向關門海峽一帶的日軍戰船發起猛烈進攻。
日軍水師本就不佔優勢,在聯軍水師的猛烈攻勢下很快敗退,將關門海峽的制海權拱手相讓,聯軍水師的這一舉動頓時引起日軍特使阿部忠秋的注意,他敏銳地察覺到這是夏軍發起進攻的前兆,他於是下令沿海日軍提高戒備,並向沿海地區增兵。
豐後府與長門國之間相隔的關門海峽很是漫長,日軍在每段海灘都部署了重兵,設立了高高的瞭望塔,用以監視海對岸的夏軍動向。
在這種情況下,夏軍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日軍監控到,因此蘇輔放棄了耍什麼陰謀詭計,既然擁有足夠的實力,那就直接強推吧!
於是,時間很快來到八月初一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