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興華話音剛落,外面就突然響起了一陣喧譁聲,還沒等傅鼎銓站起身詢問,府中管家就滿臉喜色地闖了進來,他行禮作揖,道:「老爺,傅大人,宮中來人,說是有陛下的旨意,命傅大人前去接旨。」
聽到這番話,傅興華的臉色頓時變得精彩起來,還是傅鼎銓最先反應過來,他推了一把還坐在原位不動的表弟,說道:「你還愣在原地做什麼?還不快起身準備接旨!」
被這一推,傅興華才終於反應過來,他同樣面帶喜色,欣喜地和傅鼎銓一同走了出去,負責傳旨的行人早已在院中等候,他和傅鼎銓二人客套了一陣,隨後就當著眾人的面高聲宣旨。
這聖旨果真如傅鼎銓所料,將傅興華從貴州按察使一職調任為漠北都護府副都護,並命其暫時在京中留候,等臨國公李來亨返京後再一同北上。
宣旨結束後,傅興華喜氣洋洋地給負責傳旨的行人塞了幾錠白銀,換來了對方的一陣彩虹屁和恭維,隨後,傅興華就又拉著傅鼎銓回到膳廳,二人推杯換盞,一直喝到深夜才終於結束。
……
與此同時,遠在千里之外的朝鮮王朝首都漢城,朝鮮總督蘇輔再一次回到了這座城市,漢城經過之前清軍的屠殺和焚城,雖然又發展恢復了幾年,但還是沒能恢復到鼎盛時期的三分之一。
漢城城中除了光復後逃回來的當地居民外,更多的還是從外地湧入的流民,他們瘋狂擠壓本地居民的生存空間,在一片廢墟上建造房屋,儼然搖身一變成為城中新的居民。
那些先一步湧入城內從零開始打造自己新的家園的人是幸運的,後面湧入的大量流民已經沒有地方可以讓他們安居樂業,他們的存在讓漢城內外形成了大量殘破不堪的貧民窟,街道上也出現了許多居無定所的流民,治安迅速下降。
然而這一切和蘇輔這位有著天朝背景的大員一點關係都沒有,準確來說,這反而給了他一個完成任務的很好的機會。
他在求見朝鮮國君李淏,將朝廷的意思轉告給對方後,這位勵精圖治,但還是無法解決國內氾濫的饑荒和流民問題的國君只好無奈的答應下來。
他的想法很簡單,既然他無力安置國內的流民,又無法解決各道的饑荒問題,那不如將那些無用的流民轉交給夏朝換取錢糧,並拿那些換來的糧食到各道賑災,解決饑荒。
既然錢糧最終要拿到朝廷手中,那他就必須拒絕蘇輔在國內設定招收點的要求,他向蘇輔表示,將直接以朝廷的名義向各道下旨,下令各道將轄區內的流民集中收攏起來,押送到兩國邊境再轉交給那裡的夏軍。
隨後,他又與蘇輔進行了一番談判,雖然他仰慕天朝,但那些流民歸根結底也還是他的子民,他在流民交換的價格上沒有讓步,最終敲定了讓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條件。
即一名青壯年男丁換取白銀五兩、穀物一石,一名工匠換取白銀二十兩、穀物五石,兩個適齡女性換取白銀一兩、穀物一石。
為了防止朝鮮人倒垃圾似的將流民一股腦丟過來,蘇輔還額外規定不接受任何一個老弱婦孺,那老弱婦孺不僅沒辦法做出貢獻,還有可能死在前往漠北的半路上,那不是白白浪費了交換的錢糧了麼。
最後,蘇輔決定第一批先從朝鮮國內招收青壯年男丁三萬、適齡女性兩萬、工匠兩千五百人,共計支付朝鮮
朝廷二十一萬兩白銀及穀物五萬兩千五百石。
這五萬多穀物可都是麥子和稻子,其中雖然有許多陳年老米,但朝鮮國內都鬧饑荒了,哪裡還管得了那麼多,只要能順利分發下去,國內的饑荒也就能夠穩定下來了。
不過,朝鮮朝廷內部貪腐成風,藏汙納垢,這五萬多石糧食能夠發下去一半都算貪官汙吏們突然良心發現了,李淏也意識到這一點,他只能以曾經在質清時光中收下的九個漢人僕從(即朝鮮史稱「九義士」)為班底,負責監察賑災放糧。
值得一提的是,參與圍攻盛京之戰的兩位朝鮮官軍的兵馬節度使,正是從這九人中挑選擔任的,當初面對兩班貴族的反對,他以兩人熟悉遼東局勢為由,又得到蘇輔的默許,才強行透過這項任命。
除了命九義士負責監察賑災放糧外,李淏為了防止從天朝手中接過的銀兩被朝中大臣貪汙,直接命人拿出其中的一半,在天朝境內購買糧食,這樣就算逃不過被貪汙的命運,起碼有一半被拿出來換成實實在在的糧食了。
只可惜李淏小瞧了他手下那些官員貪腐的能力和手段,被命令在夏朝購買糧食的那十萬兩白銀,最終只有將近一半真正用在購買糧食上,剩下一半都被以各種方式給貪汙了。
當然,這一切就不關蘇輔的事情了,他的任務已經完成,可為了防止出現什麼岔子,他還是親自留在漢城,監督移交流民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