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遊戲競技>全面戰爭之伐清> 第三百四十章 吳三桂:好事不成雙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四十章 吳三桂:好事不成雙 (1 / 2)

隨著時間步入九月,吳三桂建立的周朝的局勢也愈發不妙起來。

首先是在川北戰場,周軍雖然成功憑藉著川北複雜的地形擋住了夏軍數月之久,但在夏軍優勢火力的覆蓋下,周軍防線還是節節敗退。

九月初,夏軍以重炮轟塌保寧府城牆,大軍順著缺口攻入城內,在城內與周軍爆發激戰,雙方一直奮戰到天黑,周軍才終於被殺潰,坐鎮保寧府的四川巡撫李國英趁亂棄城而逃。

保寧府平定後,周軍在川北的行政中心就此淪陷,在川北組織禦敵的大將吳國貴聽聞這個噩耗後,知道川北已經沒有繼續守下去的必要了,便組織兵馬撤向漢中。

不過,通往漢中的各個關隘他還是以重兵把守,盡力組織夏軍進犯漢中。

蘇定遠在攻陷保寧府後,便組織兵馬繼續北伐,夏軍雖然攻勢兇猛,但奈何要害關隘都被敵軍掌控,因此進展緩慢,先進火器也無法發揮作用。

既然川北遲遲沒有進展,蘇言為了儘快消滅吳三桂,統一全國,只能從河南方向想辦法,他將稱帝后與近衛步兵一塊生產徵募出來的12磅步兵炮盡數運往前線,補充到張名振的軍中,並叮囑他儘快攻入陝西,解救秦晉之地的百姓。

為了能夠將這48門12磅步兵炮儘快運往軍中,蘇言將其全部裝上舟船,沿著大運河進入黃河河道,最終運到洛陽府卸下,走陸路送往前線。

事實證明水路的確比陸路效率更高,這48門沉重的火炮若是走陸路,沒有幾個月是送不到前線去的,可走了水路以後,只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送到了前線,由張名振簽收。

新獲得了這48門步兵炮後,張名振隨即向古老的潼關城牆展開猛烈炮擊,這場炮擊一直持續了整整三天,夏軍射出了上千發炮彈,讓潼關城牆多處破損倒塌,城中守軍亦是軍心動盪,毫無戰意。

待城牆被轟塌後,伴隨著激昂的進攻號角,夏軍踩著一地的廢墟攻入關內,殺死了部分敢於抵抗的周軍將士後,其餘人等皆主動放下了武器,選擇投降。

潼關陷落,通往吳周陪都西京的道路上一路暢通無阻,再也沒有什麼天險能夠擋住夏軍的步伐了。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聽聞潼關陷落的訊息後,西京城內頓時慌作一團,吳周在這裡並沒有部署多少兵力,留守西京的皇太子吳應熊與皇后張氏慌忙準備逃離西京,到更加安全的山西去。

城中沒有轉移到太原的文武官員也都同樣慌亂,他們這時也顧不上身居高位的威嚴了,連忙收拾整理出大包小包,趕在夏軍殺來之前逃往北方。

整座城市宛如末日來臨一般,街上隨處可見驚慌失措的亂民,城中的守衛部隊也因為高層的失態而拋棄了他們的職責,或是加入了逃跑的浪潮,或是乾脆化身亂軍,趁機渾水摸魚。

在這種背景下,反倒是吳周成立後投靠吳三桂的原陝西總統虞胤站了出來,他在投靠吳三桂以後便被封為平東將軍,鎮守華州。

在夏軍攻破潼關,又攻下華陰後,他組織兵馬固守華州,號召城中百姓上下齊心,抵抗夏軍。

雖然他的號召響應者寥寥,但在這個吳周高層都倉皇北逃的背景下,他還能夠勇敢地站出來,他的品格和勇氣也是值得肯定的。

只可惜這並沒有什麼用,面對虞胤的堅守,夏軍火炮開路,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攻克了華州,夏軍士兵從死人堆裡將受傷的虞胤挖了出來,給他簡單治療了一番,便直接送到了後方關押。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