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長好,”我揚了揚手中的宣傳單,“我是省醫學院臨床學院大二的學生,我們籌備了一個大學生家教服務聯絡平臺,不知您有沒有興趣看看?”
大多數家長漠然,好在有一個四十出頭的阿姨接了我的宣傳單。
這位阿姨漫不經心的掃了掃宣傳單,但很快極為專注地閱讀宣傳內容。
“真的嗎?這是真的嗎?”阿姨嗓門很大,她開口說話,即刻吸引了附近的幾個家長。
“什麼事?”好幾個和這個阿姨熟悉的人問道。
“家教服務聯絡平臺,”阿姨揚了揚手中的宣傳單,“李某某家長,章某某家長,我們前幾天不還談這件事嗎?都想找個大學生給我們的孩子輔導輔導。你們看,你們都看看!”
我趕忙趁機將手中的宣傳單遞給那幾個家長。很快,這幾個家長議論紛紛。因為他們的議論,周邊的家長也湊過來接過我遞出去的宣傳單。
宣傳的突破口就這麼被打破了。
十二點一刻大家齊聚學院門口的小飯館。
大家都很興奮。每個人手頭的宣傳單都散盡了。
大家喝著茶,互相交流心得。
每個人的感慨不同,但都有一點,大學生家教服務聯絡平臺對每個家長和每個學生來說都是新鮮事物,家長和學生都流露出莫大的興趣。
在那個年代,也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任課教師給學生搞課外輔導,雖不很普及,但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但這種輔導因為面廣,物件多,往往沒有針對性,輔導效果並不是很明顯。
而如果一對一輔導,輔導費高昂,一般的家庭承受不起。
大學生替代任課教師走進家庭,授課經驗雖不及任課教師豐富,但是他有任課教師無法具備的條件:年輕,有感染力,能和孩子走在一起,最大的優勢還是廉價,高效。
然而,在此之前,大學生和家長的對接往往在私下裡進行,渠道單一,窄,沒有選擇性。
家長的需求因此得不到很好的滿足。
大學生家教服務聯絡平臺恰好搭起了家長和大學生對接的橋樑,就像艾貞子和我預測的那樣。
草草地吃了中飯,我們分頭執行第二項任務——到繁華接頭定點宣傳。桌子凳子和宣傳標語我們都準備好了。
六個人,分三組進行。如何分組我們做了討論。丁瑩和朱德發一組是必然的。最後我們確定下來,徐崢平和曹水根一組,我和艾貞子一組。
我們去的是長安街。
長安街是學院附近最繁華的街道。道路寬闊,筆直,平整。兩旁的店面生意興隆,顧客進進出出。
我們在街道口一個拐角處定點宣傳。
我們把桌子凳子擺好,將宣傳海報置放在桌子前端,每一個走過的路人都能很清晰地看見宣傳海報。
天空晴朗。深冬時分,有陽光的地方和無陽光的地方溫差很大。
我們把桌子擺在陽光下,可是,過不了多久,陽光好似有腳步,輕輕悄悄地挪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