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來到洛陽後,就四處拜洛陽的名士,跟隨他們學習。
因為對於母親的愧疚,自身的執著,徐庶在洛陽的時候,每天都在學習,充實自己。
但是徐庶學的不僅是那些傳統的四書五經,還有兵法謀略。
而徐庶幾乎將所有的錢,都用來購買書籍上。
也是多虧了出現用紙張印刷的書籍,讓徐庶的學習成本下降了很多。
徐庶並不知道那些紙張釘成的書籍是誰弄出來的。
但是如果沒有這些書籍的話,他現在學習的效率要更慢。
每一套簡牘,價格都非常高昂,不是徐庶能買的起的,他想看那些簡牘,只能去借,或者去別人家中看,一天能閱讀的時間非常有限。
但是紙張製成的書籍,徐庶雖然不富有,但是勉強還是能夠買的起,他可以在家中通宵達旦的學習書中的知識。
徐庶心中很感謝弄出書籍的人,如果沒有這些書籍和紙張,他不知道要花多少倍的時間,才能將這些書看完,不知道在看這些書的時候,要受多少人的白眼。
雖然不知道這些書籍,為什麼用編訂得讓人一行一行的看,而不是豎著讀。
但是最初的不適應過後,徐庶越發的佩服使用製作書籍的人了。
橫向閱讀的體驗感遠遠高於豎著讀,而且書籍本身還有斷句,徐庶可以非常好的理解書上所講解的內容。
原來的那些簡牘,對於初學者來說,必須要有老師帶著,不然根本無法理解,或者理解出來的意思,和簡牘原本要表達的是完全兩個意思。
如果有機會,徐庶真的很想見一見這個人。
放下手中的史記,徐庶吹滅桌上的油燈。
如果換成以前,史記他是絕對不敢去想的,想看只能去其他人家中,但即使如此,如果他一生都只是現在這樣的身份,就是一輩子都無法看全史記。
五十多萬字的史記,刻在簡牘上,需要好多輛馬車才能裝好。一根簡牘只能寫上二十多個字,一本史記需要二萬五千根。
整個大漢,都沒有幾個人家中能有一套完整的簡牘,很多人世家也只是勉強收錄了其中一部分。
簡牘這種記錄方式,註定了大多一套書,都只能是孤本,製作費用昂貴,傳閱不便。
很多世家書房內所有的簡牘加起來,字數也而不過十幾萬或者幾十萬字。而且大多都是儒學。像兵法、史記,以及其他流派的學說非常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