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大明邊軍在千總丁越遷的帶領下以最快的速度朝著保安堡衝來,留守在堡外的幾十名蒙人騎兵在看到這些不斷接近的明軍時,全都現出了驚訝與惶恐的表情來,這支援軍的到來委實有些出乎他們的意料了。
正如馬千原個楊晨所說的那樣,與明軍交戰多年的韃靼人也早摸清楚了明軍用兵的習慣,知道夜間為了保險起見,哪怕接到了烽火傳遞出來遇敵的訊息,只要不是什麼要緊關隘受到威脅,守軍怎麼也得等到天明後才會出動。所以在他們計算中,自己還有著大把的時間肅清堡內殘敵呢。
可這才剛過夜半,怎麼明軍援軍卻殺來了?這完全不符合常理哪。但眼前的變故已容不得他們做出進一步的思忖,剩下這些人裡,立刻就有人快步跑向了堡牆,順著繩索就往裡攀去,他得趕緊把這個可怕的訊息報與博忽爾知道才成。
而剩下的那幾十名蒙人戰士,只要還有力氣作戰的,就紛紛上馬,舉起了弓箭瞄向了前方,等待著明軍進入到自己射程,再予以迎頭痛擊。
雖然在兵力上他們是遠比不過這支明軍的,但血管裡流淌著的剽悍性格卻讓他們無所畏懼,哪怕實力懸殊,也敢一戰。而且在他們的認識裡,明軍重守輕攻,在這長城之外的茫茫草原上,正是自家的主場,大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為何援軍會在此時趕來?要說起原因,卻還是在蒙人自身。
之前為了把塔肅族的漏網之魚一網打盡,他們可是分出了一部分人馬搶先繞道到大同附近,打算來一個前後夾擊的。但是,這麼一來,卻驚動了大同的守軍。
要是換作其他時候,以楊一清一貫以來的穩重性格,即便知道蒙人在附近出沒,只要不真個出兵攻打自家的城池堡壘,也就視而不見,任他們在草原上折騰了。可偏偏如今這大同城裡卻來了一名特殊的客人,在他知道了此事後,卻是忍不了有人敢在國門之外如此耀武揚威,當即就下嚴令讓楊一清出兵破敵。
無奈之下,楊一清只得派出一支兩千人的精銳騎兵出城掃清敵人。
這支蒙人的分兵數量本就有限,又是在全無防備的情況下,自然一戰就被丁越遷給擊潰了。而正待趁勝追擊的丁越遷隨後又看到了保安堡方向燃起的烽火,士氣正盛,想立下更大功勞的他們沒有多想,就轉向直奔保安堡而來。而且因為他們本就在大同城外的關係,趕來援助的時間還比從城裡調兵更快,只兩個多時辰,便已快馬殺到了堡寨附近。
當明軍將士衝到跟前,看到保安堡前只有幾十名蒙人,還聽到堡子裡傳來的隱隱殺聲後,更是沒有半分的猶豫,催動胯下駿馬,高舉著弓箭刀槍,就朝著眼前那一小撮敵人殺了過去。
丁越遷之所以敢在草原上直接對蒙人發起衝鋒,除了因為剛剛取得一場勝利,氣勢正盛的緣故和對自己手下騎兵有信心外,更是因為從眼前的局勢裡看出了這支犯邊蒙人的虛弱——這保安堡只有幾十守軍,這些敵人居然花了兩個時辰還未能完全控制全堡,足可見他們的戰力著實有限了。
既然如此,那就放心大膽地正面擊潰他們吧!
懷著這樣的心思,明軍全軍都在全速衝刺中發出了陣陣吶喊,殺氣騰騰地朝著眼前那可憐的幾十名蒙人奔殺過去。
而這一下,守在堡前的那幾十名韃靼人可就徹底傻眼了。本來他們以為明軍應該會在臨近時止住衝勢,然後先派出一部分人馬加以試探,如此他們便可以精準的箭術射殺一些明軍,好削其士氣,為堡內族人爭取一定時間了。
可偏偏敵人卻根本不按套路來,居然沒有任何的準備,就直接全軍突擊,殺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不少人高舉弓箭的手都有些微微發顫了。
但敵人已殺過來,他們也已沒有了選擇,當明軍衝入射程後,他們便只能在一聲呼號裡,射出了箭。
要說起來這些蒙人的箭術確實了得,幾十支箭矢射過去,幾乎沒有就沒有落空的,當先的明軍騎兵頓時就有二十多人馬中箭受傷,更有五六人直接就從馬上跌落。但是,這點傷亡對這兩千騎兵來說卻是微不足道的,根本無法讓他們有絲毫的停留。與此同時,那些手持弓箭的明軍也已舉弓還擊了。
如今大明邊軍在騎射一道上確實和蒙人有著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策馬衝刺時向著敵人放箭,其準確率更是沒譜,那些箭矢完全不受控制,或高或低,總是有著不小的偏差。
奈何明軍這一輪攢射的箭矢數量卻足有一兩百之數,可比面前的蒙人更多了。即便射出來的箭雨沒多少準頭,只靠著數量上的優勢也足以彌補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