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剛剛在朝堂上你也聽到了,大唐不願意幫襯我們。
女王信裡也說過,大唐狼子野心,很有可能想要吞併我們三國。”
金春秋點點頭。
金文王一聽疑惑的問道:
“應該不會吧?我們新羅一直都不曾違背大唐,奉他們為主,他們沒有理由對我們出手。
這些年在這裡,我發現大唐人很注重顏面,做事都要先佔一個理字。
他們很怕在史書上留下罵名。”
金文王這幾年一直都在大唐學習,對於大唐人愛面子的事情很瞭解。
總喜歡佔據大義。
當初攻打高句麗,也是因為高句麗不服管教,不聽命令,才有了藉口攻打。
“這也只是女王的猜測,不管是不是真的,我們也不得不防。
眼下大唐已經表明了態度,他們不想摻和進我們與百濟的事情當中。
我們就只能自行想辦法。”
金春秋搖頭說道。他也不是傻子,今日在朝堂上他已經看出來了,大唐是不想幫他們。
而且關中大旱讓大唐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藉口。
“可是父親,朝堂上趙國公說的對,紀王可不是善人。
他恐怕不會心甘情願的拿糧食出來幫我們。
這些年我在長安城對紀王略有耳聞,紀王名聲極其不好,那些文人墨客雖然對紀王的文采有些讚許,
可提到紀王的人品,無人不唾棄。”金文王對金春秋講述文人對李慎的評價。
聽到兒子的評價,金春秋笑了笑,教導道:
“你要記住,看人不能全看表面,更加不能聽信他人言論。
你說的這些文人,他們見過紀王麼?
也不過是以訛傳訛罷了。
紀王能有今日成就,定然有過人之處,若是你能夠與之交往,會成為我新羅的一大助力。
在我看來,紀王不過是年少紈絝了一些,太過貪財了一些罷了。
品性應該不壞,不然為何會被天下商賈那麼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