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咂了咂嘴,好半天才想到了幾句詞來形容,“趙君的這份策論,嗯怎麼說呢,別開生面,讓寡人眼前一亮,各位大臣也都看看吧!”
很快,竹簡便傳遍了殿中的大臣。
這時殿中的一個大臣站起身來,大笑道“長平君之策論,猶如稚子之筆,難登大雅之堂,勿需再議矣。”
趙括深深地看了他一眼,這人好像叫虞範。
“虞大人是吧,本君問你平常一篇三千字的文章,你需要多久時間看完?”
虞範不假思索,“三炷香的時辰。”
“那一篇白話呢?”
“不到一炷香!”
“既然文章晦澀難懂,耗費的時間如此之多,那豈不是在浪費大王和諸位大臣的時間嗎?”
虞範反駁,“長平君所言謬矣,文章之華美源遠流長,怎可因寓意深邃而被棄之?”
“本君並未說過要放棄文章,本君只是認為在這朝堂之上,議政之時,用白話更能節約大家的時間,況且文章之言,晦澀難懂,市井之人很難正確瞭解其真正含義,如若用這種方式傳達政令的話,地方庶民怎可盡知。”
“大王,括用白話寫這篇策論的目的就是希望大王和諸位大人重視,從而一改這滿朝賣弄才學的邪風,望各位大臣能將心思多放在實務之上,腳踏實地的為大王分憂。”
趙王果然不愧為趙括的好知己,立馬回應道“趙君所言深合寡人之意,寡人對那些晦澀難懂的政令也很苦惱,甚至還要花費大量時間去詢問相關大臣,的確是費時費力。”
這時,藺相如出列,“長平君所言有理,但君候忽略了一件事,如若政令皆用白話,那字數必將大大增加,耗費的竹簡也將成倍增加,勢必會對財政有所影響。”
“藺上卿所言,括也知曉。”趙括強忍著心中不捨,顫聲說道,“大王,趙家有一古方,能用竹、布等原料製成用以書寫的載體,似錦帛,但成本遠低於竹簡,臣願與大王共享!”
趙王猛地站了起來,“趙君所言確實?真的似錦帛,且成本如此低廉?”
“臣願以項上人頭擔保!”
趙王擺了擺手,“那倒不必,只要趙君能做出此物,那必是趙國之大賢!”
“大王,給臣三個月時間,臣必將做出此物。”
“寡人信君,也不必三個月,只要趙君去做即可!”
大殿之上眾臣都因為趙括的話感到震驚,沉默了一段時間後,平原君趙勝開口道“長平君,若你所言之物真能製出,那朝議、政令皆用白話,也未嘗不可。”
趙括拱了拱手,“多謝相國大人支援!”
“老臣再說說這份策論吧,拋開文采不談,很多方面都和招賢館的效用是重疊的,老臣覺得並無實施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