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再直白點,穿刺元件越多,做穿刺效果時,需求的壓力越大;
畢竟穿刺過程中,多穿刺元件意味著對目標戰車的受力面積加大。
當然,穿刺元件越少,雖然穿刺效果越強,但對材料科技水平,也是個考驗;
就像陳晨最終定性的戰車武器系統,其實也曾考慮過單穿刺元件的;
然而……
穿刺效果強是強,故障率卻實在太高了一些;
基本上單穿刺元件的情況下,就算對抗過程中,元件沒有出現損壞,事後也會報廢。
這種情況,必然會加大經費上的消耗;
畢竟穿刺元件別看只是根金屬錐狀體,但費用真是……超貴!
還有,就是這種高故障率,註定了對抗過程中,不可控性實在太高了一些;
萬一剛跟目標戰車交上手呢,牙先崩了,那咬個毛線?
老嬤嬤喝麵條麼?刺溜、刺溜……
陳晨也是基於這點,經過再三嘗試,才將武器系統定型為雙穿刺元件。
當然,考慮可能會碰到一些低強度的對抗,陳晨倒沒有將武器系統徹底定型為永固性的雙刺元件模式,而是將穿次元件跟液壓桿做了分離處理;
說白了,就是在穿刺元件跟液壓桿的連線處,做成了個活栓性質的介面。
至於說什麼是低強度的對抗?
功能型啊,咳,還有就是極少數的防禦型。
說得再直白點,就是沒有強力攻擊能力的車型0.0
畢竟單穿刺元件時,雖然更強一些,但也更容易被對方戰車損毀。
可不管是單穿刺元件也好、雙穿刺元件也罷,不得不說陳晨這邊的戰車外觀,真的亮瞎了一圈狗眼。
就連安娜那隻小辣椒雖然嘴上嘀咕了句虛有其表、中看不中用,但眼睛還是不可避免地冒星星。
這還得虧是陳晨這邊太倉促,還沒有給戰車做塗層處理,不然說不定已經有學姐學妹撲上來親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