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以為,交州治理之法於國於民都有利,造成交州如今這般局面的原因老臣仔細調查了一二,原因有幾點。”
“其一,工具便利!自去年伊始至今年,交州因為有曲轅犁、打穀機、鼓風機、水車等工具,在農田上所用的時間大大縮短,這個時間至少在一個月到兩個月之間,節省出如此多的時間,我們用來做什麼不好?”
“其二:工具節省力氣和物力,眾所周知,幽王的曲轅犁乃是耕田利器,單人單牛便可耕種,可別的地方呢?都還很原始,浪費資源,倘若各地都使用這種工具,那老百姓的工作效率將會大大提升,不知道諸公是否同意?”
“其三,水利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水庫建設,此物看似耗費人力和財力,可妙用卻是無窮,就如同治國一樣,急躁不得,看似無用的東西往往能夠在最需要它的時候,發揮重要的作用。”
“水庫在蓄水期蓄滿足夠多的水源,等到真的乾旱或者需要用水時便可開閘,上游水源雖小,可卻也能慢慢的匯聚成江海,試問,有此工程,還用擔心乾旱嗎?”
朝堂內落針可聞。
滿朝文武不是不知道,只是都不敢提。
一是因為他們很多人背後或者暗地裡,多多少少都和李昭有些衝突,或者說是利益衝突。
一個權力中樞要想掌控天下,靠老百姓是不夠的,他們靠的還是當地的世家大族和鄉紳,以及保長里長。
這些人都是地主階級,他們底下養著無數沒有登記在冊的黑戶和奴隸,這些都是他們壓榨的物件。
倘若工具普及了,那以後還怎麼奴役更多的老百姓?
二是因為他們也不敢,別看當權者有時候提出建議就是一句話的事情,可有些話說出來,可能需要付出的代價卻是遠非一個國家所能承受的。
就像工具推廣,看似好像很簡單,可真的推廣下去,如果遭遇了阻力,怎麼辦?
掌控下面州郡的其實並非是朝廷,朝廷依靠的是刺史,而刺史則是依靠當地計程車族、名門、鄉紳來進行管理。
如果阻力很大,朝堂難道要從上到下擼一遍?
就算真的可以擼,擼完後人都沒有了,國家誰來治理?
有才幹的人,有能力的人,除了科考進入仕途的人,基本都是這些人來把控的。
武皇能用的又有多少?
三是成本太高,除非滿朝文武集體透過這個議案,且都覺得非實行不可,這樣阻力才算小,可一個簡單的工具推廣往往也是涉及頗多。
就單說推廣的成本,倘若普及全國,需要的錢財、匠人、木料、鐵料又有多少?
前往各處分發時,又要有多少糧食、運輸車隊等等的損耗?
不過,這次有所不同,因為在李老將軍提出來後,竟然沒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