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周明波、何偉平一臉驕傲的模樣,施承一干人等卻被幹沉默了,他們並非那種不能承認別人是很厲害的人,相反,他們不僅能承認別人的優秀,還會反省自身。
如果把自己放在李昭這個位置,自己能夠像李昭一樣有這麼大的魄力嗎?
施承可以肯定,他們這些人一個人都做不到!
不是他長幽王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事實就是如此。
換做他們之中任何一個人來處理這種事情都做不到幽王這樣完美,更加不會在前期捨得投入如此之大。
別看這些溝渠兩側只是簡單的用石頭修葺,可這些石頭用料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花費,溝渠越多,花費就越貴。
誰又會想到修建溝渠的用料標準都是如此之高?
施承第一次體會到聖人書中所說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道理,幽王的每個決定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當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一個積少成多的過程。
水源在乾旱的時節尤為珍貴,比黃金還珍貴。
就像這條溝渠,如果是土溝,同樣一百升的水要想從這裡進入田間,中途至少也要損失至少三四十升的水量,進入田間的水源其實少的可憐。
而這損失的大半水源對於乾旱時節的老百姓的農田來說,是可以救命的。
李昭修建的溝渠,最大程度的避免了水分的流失,就是細節!
開閘放水已經啟動,所有人有序的灌溉,沒有爭搶水源的例子發生。
這一幕將圍觀的眾人看的是目瞪口呆,他們難以相信,也無法理解。
在這種時刻,即便是他們這些貴族也做不到不爭不搶,可偏偏這裡的老百姓就做到了。
如果自家有田的就守在田間附近,甚至還會幫別人處理一些來不及處理的事情,這在別的地方根本不可能遇到。
“幽王的影響力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了嗎?”有人感嘆,憂心忡忡。
他們從未見過一位皇子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對封地的掌控和影響力到達這種地步,因為在各地中,士紳士族對當地的影響力絕對是排在第一的。
至於前來就任的刺史、郡守、縣令之流,都得仰仗他們的鼻息來治理當地。
即便是歷朝歷代前往封地的皇子,也只能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有絕對的掌控力,對其餘的地方根本做不到掌控。
可現在呢?幽王李昭幾乎已經達到完美掌控的地步。
照這種進度發展下去,爭皇令開啟後,還有人是他的對手嗎?
大家邊走邊停,觀察著當地的變化,越細看就越發現幽王是個恐怖的人。
他對田地的規劃很清晰,並非亂來,考慮的是千百年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