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期間,糧食的產出或許會增加,但同樣消耗也會增加,哪怕真將紅薯推廣到全國,需要的時間也絕對不會短。
吃飽也不過是將全國百姓剛剛帶離了生死線,至於吃不完?那至少是二十年後的事情了。
除非這個期間還有奇蹟發生。
李昭不知道自己的出現算不算一個奇蹟,但他很清楚,糧食一直不夠用。
因為隨著基礎設施完善,各種商業的崛起,牲畜這些的需求量也會擴增,糧食除了人吃之外,它們也會吃。
如何夠?
李昭帶著小青小紅安心的處理紅薯藤,這些藤就是關鍵,他就指望這玩意兒翻身。
他準備等紅薯種出來後馬上準備大棚環境,一年只種一季還是太慢了太虧了。
一年至少也要兩季才行,如此才能在產量上有一定優勢,為後續的推廣做準備。
“真希望時間快一點,但又希望時間能夠慢一點。”
李忠大概是不懂李昭為何這麼說,他也不可能懂,不過沒關係,李昭也不需要他懂。
好不容易休息兩天,天公卻不作美,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對老百姓來說,這場小雨是必須的。
都說春雨貴如油,沒有種過莊稼的是體會不到這種的。
以龍門村為首的家家戶戶如今都盼著這場雨,大雨落下,土地滋潤。
清理河道的淤泥也終究還是派上了用場,在每家每戶的院落中,都有一塊專門清理乾淨的空地,用石塊堆砌成的長方形區域。
這是用來育稻種的。
稻種經過一段時間的發育,就可以撒下去,河道或者池塘之中的淤泥蘊含的營養和養分,是最充足的,足以讓稻種在這段時間長大。
在厚重的泥漿中,稻穀的苗經過了雨水的滋潤,變得更加有生機與活力。
在秧苗生長的這段時間需要定時澆水,次數不能太少,但也不能太多。
現在大家都要做工,是不可能每天定時回來澆水的,而村裡的孩童就領到了他們的第二個任務,定期給秧苗澆水。
別看現在村裡的孩子都比較小,但他們懂事成熟的早,小小年紀就會幫助家裡分擔事情了。
李昭將這件事具體化了,只要他們幫助大家給秧苗澆水,就可以領取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