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有機農場> 第七十四章 開發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四章 開發 (1 / 2)

有機農場 作者:農民在飛

第七十四章 開發

回到京城,田川就一頭扎進採棉機開發的統籌工作中,連續忙活了一個禮拜,才大致理出了頭緒。

首先,他要求龔麗華在丁廠長幫助下,組建起了農機服務公司團隊,準備接收美國將在半個月後送到的採棉機並接受美方的培訓。

然後,他和龔麗華一起,把原有的技術人員和新招聘的開發人員共20多人劃分成三部分,分別是普通農機設計開發部,採棉機開發部和工藝部。他打算在採棉機開發進入正軌後,再建立獨立的基礎科學研究室,專門負責進行農機發展涉及的前沿科學研究,並準備與各大院校進行廣泛的合作。

現在的開發機構設定是不合理的,新農機和採棉機的不少功能是重疊的。但是現在的人員有限,每個人都要兼顧多方面工作,如果將開發工作做仔細的劃分,人手會遠遠不足,還不如小專案一兩個人做,大中專案組成一個小團隊來做。工藝部專門負責新產品的工藝性考核與生產工業的確定。同時讓江曉光的工業工程師團隊和標準化團隊參與到開發中心的建設中來,把開發標準化的概念提前灌輸到每個技術人員的心裡。

其實田川對開發團隊的建設更傾向於美國科研機構的模式,就是專案負責制。明確每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的工作內容,從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兩方面分別評價技術人員,並影響到他們的收入。

第三是實驗田的準備,田川準備在現在的雙河實驗田旁邊,再承包相鄰的另一塊麵積達200多畝的土地。這片地的地勢比較高,而且有一定的坡度,不僅乾旱,澆水也成問題,只能靠天吃飯。

田川帶著安海軍去看過那塊地,安老師認為土壤挺適合種棉花的,只要解決了澆水的問題,收成不會差。這片土地多年來斷斷續續的有人承包過,種過耐旱的各種作物,都因為乾旱收成太差而放棄了。最後一次是三年前一位村民種過苜蓿,這裡竟然旱得連牧草都長不好。平時雖然乾旱,可一旦下雨,水流順坡而下,又會帶走土地的肥力,甚至沖毀農作物。

田川提出,在這片地上垂直於坡度的方向起高壟種棉花,讓高壟阻止下雨時水流的衝擊作用,形成階梯水溝,儘量儲存雨水。在坡底挖一道蓄水溝,用挖出的土在坡底做成一道圍堰,並在圍堰上種果樹,防止水土流失。採用滴灌的辦法解決澆水的問題,這裡仍不失為一片好地,正好可以和原先的150畝地形成種植時間差,延長實驗田的採棉週期。

和當地的鄉政府談承包問題的時候,鄉里的意見是可以不要承包費,讓田川白種五年,到時候把改造好的土地還給鄉里就行了。田川卻不放心,堅持和鄉政府簽訂了十年的承包合同,每年租金達四萬元。有了這個合同,將來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田川立即對新承包的土地進行改造,先挖好了蓄水池,建好了圍堰,然後分兩批翻耕平整土地,再橫向起高壟扣地膜。相對先種植的150畝棉花地,分別錯後一個月和兩個月下種。

滴灌裝置在下種前已經運到。這是一種簡易的滴灌裝置。在長長的聚乙烯軟管上每隔十公分扎兩個微孔,將帶孔的軟管平鋪在棉壟中間,把帶壓力的水加壓通進軟管裡,細細的水流就從小孔裡噴出,澆灌兩旁的棉花。

這種澆灌方法不像漫灌,可以長時間連續澆灌,而不用擔心水流走,節省水源,澆灌效果更好。

除此以外,田川又與海南臨高農場的陳雄場長聯絡,在那裡準備了100畝地,準備避開臺風季,種植反季節棉花,用於採收試驗。

第四,是研發中心的辦公地點的問題。現在研發中心的員工已經有近三十人,田川預計在半年後將擴充到六十人以上。目前機械公司的辦公室已經捉襟見肘,必須立即解決這一問題了。

田川讓丁廠長出面,找到當地鄉政府,在機械公司北側又拿下了七十畝地,用來建設研發中心和將來的採棉機生產線。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