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漢末之天下> 第五百四十六章 解池之鹽官賣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五百四十六章 解池之鹽官賣 (1 / 2)

“丞相早年提出的屯田制,是天下要政,可以繼續實施,流民殖穀墾田,抑制豪強的土地兼併,削弱豪強的勢力,達到力摧豪強的目的。吾認為天下在於民,民受丞相之恩,擁戴丞相,豪強無法煽動民心,則不足為慮,因為丞相麾下有重兵,他們不敢造次。戶戶都有良田百畝,對國家的稅收是巨大。吾經常去南面的中條山,那百里鹽池,浩浩蕩蕩,宛如明珠,吾看世家豪強經常一勺子勺子的從鹽池內取鹽,他們將鹽池築牆,將國家之資,據為己有,牟取私利,實在是不甘心,丞相可以將河東鹽池收為官有,設定使者監賣,抽取鹽稅,天下人千萬,這足夠支援丞相征戰。”

衛覬沉思片刻,向劉凡回答道。

“池鹽官賣,伯儒是河東名族,此意不是得罪世家豪強乎?”

劉凡心喜,認為只要將河東鹽池利用好,一定可以創造巨大稅收。

人不可能不吃鹽,一旦人不吃鹽,就會沒有力氣,壯年如同老弱。

歷朝歷代的食鹽主要有海鹽、池鹽(鹹水湖中之鹽),岩鹽(礦巖),井鹽(粗糙的鹽)。

其中池鹽最好,池鹽呈顆粒狀,人們也稱“顆鹽“。池鹽顆粒大,色潔白,質地純淨,為天下人之喜。

這個時代的海鹽根本沒法和池鹽比,而河東鹽池,就是池鹽,被稱作“解池”。

這裡代表著金庫和兵器庫,隨著朝廷的減弱,失去了對解池的控制。

春秋時晉國大夫們定居此地的理由,不僅是因為河東靠著黃河,土壤肥沃,還因為近鹽。

周穆王、秦穆公及漢代帝王的“觀鹽”,乃至秦人讚不絕口的“大夏之鹽“,均指解池之鹽。

東周之際,駭驥“服鹽車而上太行”,幸遇伯樂,即在此地。千里馬同解池結緣,很耐人尋味。

解池附近,曾是虞舜、夏禹的都城所在,反映了這一鹽池在原始社會後期曾是氏族生活的中心地帶。虞舜曾用自制的五絃琴,彈唱《南風詩歌》,歌唱南風在解池帶來了財富:南風三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溫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解池,不僅是當今天下最大的一個產鹽地。即便是在人口密集的後世,也是與庫楚克鹽湖、猶它州大鹽湖並列為世界三大鹽湖。

歷代稱解池為“天下九分鹽”,意為解池之鹽佔據天下九分,不僅供給秦晉、豫州、司隸,就連山東、江南的一部分人都依賴解池供給。

誰能掌控鹽池,就意味著掌控了天下的命脈。

解池之鹽,在天下眾鹽產地獨領風騷,給黃河流域華夏族的供給,沒有一種物質能比得上。歷代文人騷客,在這裡留下太多遺蹟。

劉凡夢迴千年,並非什麼都清楚。

歷史上的衛覬將鹽池官賣之議,獻給曹操。

曹操使用這一決議,派人管理解池。

這是當時最重要的要政,證明了衛覬不僅僅是文章和書法優美,而且有獨到的政治眼光。

解池之鹽稅收,佔據當時魏國稅收的五分之一,為曹操三代安定了殘破的關中。增加的財源,支援了魏晉的統一戰徵。

如果說諸葛亮是以絲為戰,那曹操便是以鹽為戰。

“家國天下,唉!無國無家也。若只顧小家,不顧大家,那吾便不是衛青的子孫。解池之鹽本就屬於國有,豪強世家開採也就罷了,連稅都不想交,苦了天下百姓。”

衛覬長嘆一聲。

“今與君長談,讓吾學到許多,不論是改革律法,還是鹽池官賣,都讓吾開了眼界,心中也有了新方向。等吾平定了關中,吾想能使關中安定的人,一定是你呀!等吾平定關隴,會修訂律法,提倡申韓之學,讓官吏知道法的嚴厲,伯儒博古通今,屆時修訂律法時,還請你施以援手!”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