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知不覺中,人們就將自己喜歡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跟誰聊、聊什麼、喜歡去哪兒、常在哪兒活動、個人消費習慣、經濟收入狀況……
將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全都‘告訴’給了所使用的一個個APP軟體。
也正因如此,現在的APP軟體,太瞭解使用者了。
利用海量的資料,軟體知道使用者想要什麼,所以現在的廣告和內容推介,越來越精準。
當然。
如果能將一款款AP軟體的資料,全都收集到一起,進行大資料分析。
那簡直比親朋好友,甚至父母,都更加熟悉瞭解他們(她們)。
只不過……
企業是沒有這樣的能耐,頂多能用自家APP軟體積累的資料,進行使用者特徵分析。
像阿里、騰迅、谷歌……
這些大公司,他們的軟體無時無刻,都在收集儲備各種資料。
但他們不可能相互交換,因為資料是寶貴甚至是無價的。
而作為實權部門的安全域性,就不一樣了。
可以透過行政命令,直接讓各家公司,提供相關資料。
又因為賬戶實名制、手機號關聯、友情賬戶登入、IP地址資訊記錄……
一個人用過多少個軟體、有多少網路賬號,其實很容易摸排調查清楚。
不要以為,一部手機切換使用兩個QQ或者微信,切換使用屬於不同通訊運營商SIM卡,就能佯裝是兩個人。
其實IP上網地址和入網許可證,早就牢牢記錄了。
而且現如今很多軟體,安裝之時就會獲取隱私授權,特別是空間儲存、通話錄音、定位。
你能透過軟體發存在手機裡的圖片、語音、影片。
那證明軟體也能知道,你手機裡存了些什麼。
像一些無良軟體或者木馬,就會在人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將手機給掌控了。
在機主沒有操作的情況下,就悄然行動。
盜用賬號、轉走錢財、偷拍監聽、竊走私密的照片和影片……
有些人安全防範意識不高,什麼軟體都裝,還在手機裡存了身份證之類的證件照。
那就更慘了,被盜用錢財不說,甚至有可能冒用身份,去做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
總之。
在智慧手機時代,很多人其實都是‘透明’的,幾乎沒有任何隱私可言。
遵紀守法的企業,會利用資料,合法合規的賺錢。
遇到無良軟體和木馬,那就是竊密盜財甚至冒用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