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玄幻魔法>蓮與魂> 第一卷 山城歲月 第五十六章 千年魔都嘆金陵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卷 山城歲月 第五十六章 千年魔都嘆金陵 (2 / 2)

金陵,十朝國都地,除了明太祖在位的三十一年時間裡,基本上沒有做過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號令天下的都城。王朝何其短命,偏安一隅,只留下段段悲歌。

東漢末年,金陵就被視為“龍蟠虎踞”之地。理學大家朱熹更是認為,金陵山水形局嚴密,土地遼廣,四象俱備,是東南地區帝都的首選之地。

但後人也指出鐘山雖有龍蟠之象,石頭山有虎踞之形,雞籠山有玄武之態,但鐘山巨碩無比,是雞籠山和石頭山的幾十倍大,雞籠山又有個玄武湖,更加不足顯弱,金陵城建於中間,帝王底氣天生不夠充足厚大。

而且歷史上,金陵又曾經多次被歷代帝王忌憚有王氣,怕有反王出,對金陵風水屢加以破壞。更是讓金陵難以承載起一國之都的氣運。書中著重又提到,金陵歷史上最的大兩次風水破壞。

第一次是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金陵還沒有建城,先是吳國的屬地,後來被越國佔領。接著,楚威王又趕走越王。進城之日楚威王擎興遊玩,登上獅子山,發現金陵王氣太盛,於是全國徵召風水術士,後得提議在紫金山下埋金以鎮王氣,因此才有了金陵之名。而陵一字,取掩埋之意。

第二次是始皇帝的“水破天心”。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也是最後的一次東巡。始皇帝當年浩浩蕩蕩巡遊雲夢,浮江東下之時,遠遠的就看見了陽光下王氣氤氳的金陵,始皇帝一眼便被這裡鍾毓山秀的氣勢所吸引。

始皇帝一生除了追尋一統六國外,更是苦苦追尋長生之術,巡視之時,身旁必定有方仙術士陪伴一側,而這些術士自然俱精通風水之術。

其中的一位術士看出了金陵的與眾不同,遂向始皇帝建議道:金陵地形險峻,虎踞龍蟠,王氣極旺,乃龍脈地勢,五百年後會有天子坐鎮!

始皇帝其時俾睨天下,何等高傲之人?他心認為,嬴姓家國理應皇脈相續,一姓帝國千年萬載,生生不息,豈能容忍還有別的天子出現?於是大怒,要隨行方術之士出良策解決。

那剛提出建議的術士淡定從容,一指指向遠方方山,要求始皇帝截斷方山,他認為方山地處金陵東南,頂部平坦如官印,為天印之山。天印,亦即上天賞賜的官印,決定了金陵之地的王氣興衰和吉祥命運。斷了方山龍脈,就是阻隔了金陵的王氣。再引淮水貫穿金陵,通達長江,讓這條秦淮河衝盡王氣,異性天子再不得出。

始皇帝對這個建議並不滿意,要求一次做絕,於是獅子山、馬鞍山都被一同截斷。此後,金陵改又被稱為秣陵。何為秣陵?飼馬的草料場矣。

帝皇一聲令,軍民趨於行。一時間,方山斷裂,淮水貫穿,幽靜的秦淮河,從此默默地緩緩流淌,流出十里秦淮河,淌著六朝金粉地。

而此後的君王,因為金陵的氣象萬千,依然有定都於斯,又被譽為“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十里秦淮有說不盡的盛世繁華和春媚,溫婉嬌柔和雅緻的更成了它的代名詞。

每一個進入金陵城的統治者,一開始都氣勢如虹,然而不久便開始腐敗墮落,是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脂粉氣十足的秦淮河,迷離了統治者的眼睛,溫軟了虎狼之師的鬥志,給金陵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無邊劫難。千古以來,多少英雄人物醉死在了這溫柔之鄉。

翻開金陵的歷史,可謂血淚充斥,戰亂不休——侯景之亂、湘軍屠城、日寇屠殺等都是屍骨無數,冤魂不止。華夏曆史上,哪個都城遭遇過如金陵城這般的破城屠城?故就到如今,金陵的處處旅遊景點,都讓人覺得帶著幾分濃郁陰氣。

其中尤以中山陵龍脖子路、雨花臺、江東門、仙鶴門等最為詭異難言,龍脖子路為古戰場,陰森恐怖;雨花臺曾為亂葬崗及民國刑場,驚悚嚇人;江東門地區有大屠殺紀念館,白骨磷磷,陰氣逼人。仙鶴門為日寇坑殺華夏人的地點之一,更是屍骨遍地、血流成河、觸目驚心。這幾個地方陰氣之重,即使在炎炎夏日,依然能夠感受到絲絲寒氣,近代為了人民的安居定心,不得不在周圍以八卦陣的形式,建立了八所高校,望求用莘莘學子的陽剛之氣,鎮壓這些地方的怨氣邪氣。

金陵雖然一再受到破壞,並且歷盡無盡的災難,但當年日寇,依然特別重視魔都和金陵的風水佈局。書中甚至提到,當年日寇戰敗後,回國時挖走金陵十斤紫金泥土,燒製了一尊菩薩。而安置菩薩位也是極其講究,露天而建,面朝金陵,還建了一座神社,於其中日夜參拜。此些番作為,又是為何?

而這些和銅鏡收精銳戰魂,竊取國運,是否又有所關聯?

在龍組的資料上,還提到過,金陵的地理位置,因為剛好處在下游長江和華夏三大幹龍之一南方幹龍盡頭的交匯之處,所謂“襟帶長江而為天下都會”。為了讓這得天地獨厚的古都,能成龍脈結穴,使得龍氣重聚,再盛華夏國運,龍魂歷年來,費盡心機,亦是作了許多補救的手段。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