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硃砂戴著斗笠,披著寬大黑袍,懷中抱著那把收疊包紮後如長刀一般的黑傘,沉默靠在看臺的一側,無視周遭的嘈雜聲音。
她離開竹樓,與宋伊人兵分兩路,提前出發,前去安排十六座山峰的僧兵部署,之後便來到了這裡……她的肩頭懸浮著一枚不易察覺的通天珠,記錄著接下來會發生的這場對決。
律子道宣。
這場“禪律之爭”中的主角。
最被人看好的,佛門百年一遇的“伐折羅”。
這裡沒有多少人,比硃砂更明白,“伐折羅”到底意味著怎樣的一種變態存在,在古老的梵語文獻裡記載過靈山歷代的“伐折羅”,一旦問世,繼位,便預設是為金剛佛法的執掌者,麾下的“夜叉眾”,是靈山最精悍的一股戰力。
無論“道宣”能不能成為“佛子”,夜叉眾未來都是他的。
而雙重的聲名推疊之下,他突破成為星君的那一天,便是靈山明面上的“大德”,都無法干預他的決策。
這世上沒有絕對的權力。
當一個人擁有的太多,就不是一件好事。
硃砂知道自己和宋伊人來到這裡,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宋雀對自己二人交待了寥寥的幾句話。
宋雀隱約推演到了琉璃山將要在這上演的“陰謀”。
而他更加語重心長的叮囑……要“制衡”禪律之間的傾斜。
禪子神秀,實在是一個太過於內斂的人,在道宣這些年頂著無數光輝前行的時候,神秀師兄仍然還是那副模樣,在遠離靈山的深山老寺裡苦讀禪經,鑽研佛法,不問世事,這樣一個不與世俗爭鋒奪權的“苦修者”,在對決之中,怎麼可能贏得過“伐折羅”?
制衡。
限制“道宣”,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律子本身的修為境界,遠遠超出所有參加法會的年輕人,在靈山收集的情報當中,有意參與法會的那些“天才”,大多已在觳中,漏網之魚少之又少,那些心灰意冷,覺得自己沒有在法會中被靈山鐘意的年輕人……其實只是不願意接受那個殘酷的事實。
他們不夠天才。
沒有天才到能夠讓靈山注意到的程度。
這個世道,許多人會埋怨皎月一般人物不過如此……而事實上他們根本連相提比論的資格都沒有。
如果放開手腳,撇開“神魂之爭”的限制。
以律子道宣的實力,大開殺戒,甚至可以將這一整座山峰的修行者,全都屠戮完畢……而這位未來的“伐折羅”,也不過二十餘歲,在東土境內一百年來,是最為年輕的命星修行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