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山修行者的眼中,那塊屬於鬼修的地盤,早就被打上了“不祥”的徵兆,韓約掌權之初,琉璃山周遭的鬼修極講規矩,但如今本尊被壓,琉璃山便開始沸亂,印證了所謂的“不祥”。
生靈塗炭,某種意義上,與他們並無關係。
但與李白鯨有關係。
李白鯨迫切地需要一股力量,來蕩平不受控制的鬼修。
他比所有人都要在乎那些平民百姓的“生死”,因為他的野望……他想要贏得天都那個男人的讚許和認可,這件事情必須要處理好。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深諳這個道理,之前虧待東境蓮華其他聖山的太多,需要用到之時,雖無怨言,卻步步艱難,他只能付出一些代價作為彌補。
這件事情的結局。
是李白鯨付出了比自己預想之中要大很多的代價,買了一個教訓。
太遊山,羌山,龜趺山,得到了足夠的利益之後,便不再拖延,三座聖山聯袂,星君境界的聖山人物一出手,戰場便呈現一面倒的情況。
鬼修之亂,也就逐漸被壓了回去,如今琉璃山周遭的城池已不再遭受戰亂,南疆老魔們龜縮在大澤內。
……
……
一列商隊,在東境官道上前行。
“您大可放心……琉璃山立了規矩,所有麾下鬼修,立回山頭方圓三十里,可保平安。如今時限已到,若是還流蕩在外,被聖山修行者發現,斬立決。”
腰間挎著酒壺的粗獷漢子,看著身旁騎馬同行的文弱書生,揹著一個寬大箱籠,看起來瘦瘦弱弱,面色白淨,笑道:“寧臣先生是讀書人,看樣子是戶體面人家,何必要往東境來跑?”
“寧臣”只是搖了搖頭,笑道:“有樣東西丟在這了,這趟回來取,不知道能不能找到。”
粗獷漢子名為郭大路,顧名思義,是一個很大路的人。他護送著這一行商隊,從中州而行,啟程赴東境桃枝城,送一趟不算太貴的貨物。
郭大路路上見到這個書生,揹著箱籠,一個人步履蹣跚,看起來跋涉已久,走得極為艱難,便問了要不要同行,那書生沒有拒絕,爽快上馬。
書生自然是寧奕,戴了第三張麵皮,面容俊氣,為了不使人起疑,特地花了些銀兩買了個箱籠……如今的情況,是路上御劍而行,整整兩日,有些累了,不想未休整多久,便遇到了一行好心的商隊。
寧奕並不知道,此刻東境動盪已解。
他看這個叫郭大路的人實在面善,此地臨近東境,桃枝城不算遠,順路而行,路上若是有流匪,或者鬼修,也可以照拂一二,算是還了這個姓郭之人的無心善果。
一路上倒真的很是太平。
比自己從中州西行,途徑陽平城的那一次,要寧靜許多。
這世道,人吃人,更甚過鬼吃人。
寧奕好奇問了問原因,就有了開頭的那番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