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大秦孤竹君> 第四百五十四章 山精持陣啦!天佑孤竹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百五十四章 山精持陣啦!天佑孤竹啊! (1 / 4)

第四百五十四章山精持陣啦!天佑孤竹啊!

京,謂高丘也;觀,闕型也。古人殺賊,戰捷陳屍,必築京觀,以為藏屍之地。古之戰場所在有之。

這是上古時期遺留下來的一種打掃戰場的方式。

意思是將敵軍的屍體堆在道路兩旁,蓋土夯實,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來顯示軍威和震懾死人。

而且阬與坑是通假字,但是本義卻有些差異,阬是指城門,也就是跟闕同一個意思,而坑則是指地洞。

但是因為後來商周時期文字變動,讓兩個字的字意混淆,所以在史書中很多的坑殺其實也應該是阬殺。

並不是專指將敵人埋了,更多是把敵人的屍體造成京觀來以示軍威。

這種行為其實應該跟殷商以前的祭祀文化有直接關係。

但是在史書中,關於京觀最完整的記載是在左傳。

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在邲之戰之戰中戰勝了老霸主晉國,正式晉升為春秋霸主,這場戰爭結束時,楚莊王手下大將潘黨建議將敵人屍首做成京觀,這樣不但能夠彰顯楚**威,更能夠為子孫後代留下深刻印象,讓楚國後人不忘先祖之威。

而楚莊王則講了一段堪稱名垂千古的名言。

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也是最早華夏君王將止戈為武和武德的概念合二為一。

武德是武王克商之後,做詩頌武中提出的戰爭核心。

周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於時夏,允王保之。

意思是兵戈,弓矢這些戰爭的兵刃,並不是為了戰爭而出現的,而是為了平定戰爭,等到戰爭平定之時,就應該將他們收起來,將夏樂之盛世還於百姓,這樣才是戰爭能夠成就王霸之業的原因。

武篇則說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講述的周武王討伐商紂是為了安定天下,發揚文王的美德。

而這場戰爭之所以獲得勝利的原因,就是周軍佔據七種武德。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也就是禁除殘暴、消滅戰爭、保有天下、鞏固功業、安定百姓、調和諸國、豐富財物。

而楚莊王覺得與晉國的爭霸,並不佔據這七種武德中任何一項,只是兩個國家因為個人利益發生的戰爭,所以更笨沒有理由去建立京觀彰顯武德。

但是從楚莊王以後的君王,並沒有繼承前輩謙遜的優良品德,讓京觀從一個彰顯武德的儀式,徹底變成了一個為暴力和軍威代言的標誌。

作為一個現代人,對於無故作踐他人屍首,是一件道德上很難接受的事情。

所以對於處理敵人屍首這方面,王詡一直都是採用火化的方式,讓今生的一切都到烈火中焚燒霪滅,歸於塵土。

而且也曾因為這件事情,花了重金在王賁手中買下那些東胡俘虜。

所以王詡會讓人築京觀這種略顯殘暴的行為,不只是震懾了敵人,連孤竹的軍士們都被震懾了。

原因要從居西肅慎亡人攻克城牆開始。

三米高的城牆對於這些擅長攀爬野戰的肅慎人來說,其實並不算什麼困難,他們之前向城牆投射箭支,其實也是為了當成墊腳石。

所以王詡之前打的消耗戰主意其實算是失策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