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基於揚國的地理位置考慮,如果夜國的兵力有限,那出兵揚國一定是趙旭的不二之選,所以揚國的處境已經是火燒眉頭。非但短時間內得不到青元大國的援助,還要儘快為上次戰敗一事給與青元大國一個答覆,現在揚皇如坐針氈。明明知道揚國當下進退兩難,可惜卻沒有什麼破解之計。
在趙旭提出的交易內容上,一連考慮多日之後,揚皇最終沒有接受一些大臣的意見將導致揚國陷入現在困境的施江川等人全部賜死,反而打算按照趙旭的要求將施江川等人全部換回,因為施江川等人是揚國軍隊的基礎。即便揚國一向富有,一戰之後依舊有組織一支兵力達到幾十萬數的財力,但只能挑選一些沒有軍事經驗的人員領軍。
如果強行招募一支軍隊,再倉促推選出一名統帥,揚國的新軍要如何面對夜國的精銳。當初雪國在亡國前選出的一名統帥在西風城一役時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揚皇明白,對上現在的夜軍,不管他們有多少人都只是負隅頑抗而已。
況且一個月前的那場大戰讓夜國收穫太多大型攻城器械,此次趙旭出兵翼都還把那些大型器械帶著,顯然是有攻城的意思。如果夜軍的矛頭指向他們,揚皇自認沒有擋下夜軍的可能。
基於當前的迫切形勢,揚皇現在考慮的是不惜一切代價用他們最後的力量與夜國抗爭,然後走上覆滅的道路;還是將從各地湊來軍力當做談判資本與夜國議和。如果能與夜國建立聯盟關係,揚皇覺得不僅能保住自己的地位,還能保證揚國的完整。
現在整個揚國已走到存亡之際,即便今後揚國的國號總歸是不復存在,揚皇也不得不考慮一下皇室生存問題。大勢之下如何存立才是關鍵,身份地位理當放在其次,在有這種覺悟後,為做出最好的選擇,近日揚皇特地召開一場軍機會議。
議會時,揚皇首先與眾臣商議是繼續為只會向他們施加壓力並且要榨乾他們力量的青元大國效命,還是以現在尚存的兵力提出條件與夜國議和。揚皇提出的兩種選擇不僅對皇室存立有著深遠意義,對那些朝中大臣來說同樣是意味深長。
在與夜國議和的觀點上,令他們難以決定因素在於若是現在背叛青元大國,早晚有一天他們要面對青元的大國的怒火,以揚國之力如何能承受青元大國的天威,而且許多人並不相信憑夜國現在的兵力能夠與青元大國博弈。
在繼續效忠青元大國方面,他們很擔心繼續與夜軍為敵,最終會讓揚國走上如同翼國滅亡的那條路,到時候他們的生死又會如何,全是他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對比之下,議和似乎是他們更能接受的選擇,因為揚國目前尚有十萬兵力,而且國中子民對夜國的仇恨心理極強,二者皆可用做與夜國談判的條件。即便最終揚皇需要表示願意歸降夜國,皇室依舊可以存立下去,單單做個封地之主對於揚皇而言依舊是一條退路。
短期來看,與夜國議和可以保證揚國的子民近期不再受到傷害;長期來看,揚國要做好迎接青元大國發兵討伐的準備。等青元大國派兵征討,揚國可能會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兩個問題都值得考慮。
一場議會持續很長時間,在歸順夜國的好處與背叛青元大國的壞處上,群臣各執己見,爭論不休,最終所有人都明白一點。除非青元大國能夠儘早派來一支援軍幫助他們共同抵禦夜軍,而且保證援軍不會對揚國造成威脅,否則他們只有歸順夜國。
不管怎樣,與受到青元大國的討伐相比,夜國的審判會來的更早一些,關鍵還是時間問題。等會議進行到最後階段,揚皇與許多大臣都已明白能夠讓他們決議的條件還不夠,所以接下來揚皇打算一邊試探青元特使的態度,一邊確認與夜國議和的可能有多大。
留給揚國的時間已經不多,所以揚皇還特意為此做好第三手準備,當下正在積極籌備與夜軍換人的所需。如果揚國最後的決議是與夜國聯盟,那施江川等人與那幾萬降卒便沒必要死。現在許多事情都是瞞著青元大國的特使在做,揚國還擁有的時間是夜國大軍抵達揚國京都的時間。
算起來至少還有半個月,但那半個月不過是一眨眼的時間,那場會議之後,朝中上下全都忙碌起來,揚皇的幾手準備都在程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