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林玄仲並沒想到自己可以給下面將士帶來正面影響,同樣可以給下面將士帶來負面影響,在一種激進的心理下,一些將士聚在一起商量著向林玄仲請命讓他們去攻打封城,不死不歸。
在有類似想法的人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一些影響軍心穩定的因素接連露出苗頭,愈演愈烈。以現在的情況推斷,即便原本的糧草能夠勉強堅持五天,情緒躁動的將士也不可能再等五天。現在的情況不是林玄仲想看到,一旦林玄仲知曉,反而還要分出精力安撫軍心。
後軍那裡,方曲音與其他許多將軍一直在商量軍中之事。如若不是前軍分出一些糧草給他們,後軍還堅持不到五天。自從幾天前收到趙旭傳來無法提供任何支援的結果後,一直到現在,方曲音沒有收到任何訊息,就像他們已經完全與外界隔絕聯絡般。
而上一次收到的訊息是因為翼國各地形勢不穩,需要儘快穩定局勢,趙旭無法調兵支援,只能讓他們盡力等待另一支援軍。但另一支援軍何時能到,趙旭並未在信中詳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糧草用完之前鐵定已無法得到任何支援。
過去的幾天裡,其實方曲音他們同樣想過趙旭即便不能抽調兵力過來救援,至少可以用翼鳥給他們送一些糧草過來,但可惜的是曾經給他們帶來巨大勝利的翼鳥,這一次沒能給他們帶來希望,一直到現在都沒有任何支援,他們更無法在這片區域獲取到食物。
在營地東面的確有一條大河,只是大河裡都是不易捕捉的兇獸,想從河裡獲取食物比從山裡尋找兇獸還難,軍中剩餘糧草可用的期限就是最後的期限。如果在糧草用完之前等不到那支夜軍的支援,八萬將士全都會被困死在揚國境內,所以會議到最後階段時,眾人商議起是否趁還有最後的機會選擇放手一搏,以及放手一搏又有幾分取勝的可能。
其實眾將一直都很清楚,不管是攻下封城。還是攻下劍城,只要能攻下一座城池,軍隊就能生存下去。但現在放手一搏的風險相較於十天前有增無減,如果一次不能成功,他們會在失去許多依仗的情況下陷入腹背受敵的處境。
到那時被困在一處位置,他們只能選擇繼續硬戰。而根據雙方的人員數量以及狀態來看,再次強行攻城更不可能成功,而且為兩次攻城做的準備會讓他們失去所有糧草,等待他們的只有戰死或是投降。若是投降,之後他們的處境會像一直被關押的施江川等人般,又或者會被直接處死。與那些將領的結局類似,下面士兵的下場同樣不會好到哪去。
正是因為考慮到戰敗後的情況,所以之前許多人寧願餓死,也不想屈辱地輸給揚國。
在是否出戰問題上,諸將糾結很長時間,特別是在有多大可能取勝的方面。儘管一直訊息不通,他們不知兩城之中確切有多少人員,但在揚國可以舉國皆兵的情況下,諸將可以想到兩座城裡的人數一定都比他們軍隊的人多。
或許相較於封城而言,劍城的人會少一些,但可以想象的是劍城外的那條河能夠將他們拒之城外,不給他們攻城的機會。
與劍城的地勢相比,封城的地勢容易攻取些,可惜城中有揚國的禁衛軍,那支原先直屬皇室統領的軍隊,不僅軍隊的整體素質很高,而且人數不少,在封城做好守城準備的情況下,他們想一舉攻破城池的機率極低。
在一眾將軍分析一舉攻破封城有多大可能時,封城中的地方勢力同樣是決定他們觀點的影響因素。可以想象那些從其他城池特意過來討伐夜軍的人,一定都是揚國中最痛恨夜軍的人,所以方曲音他們很清楚一旦攻城就是一場死戰,不死不休。
可惜他們的意志雖然足夠堅定,但一舉成功的可能實在不大,因為他們人數比守城的人數還少。通常來說,攻城一方的人員是守城一方人員三倍才有攻下城池的把握,所以結合各種因素計算,攻下封城的可能的確不大。再客觀一點說,夜軍其實沒有攻下封城的可能,方曲音他們還沒愚昧到以為憑現在計程車氣就能攻下一座堅城。
當初他們是有過攻打揚國一些城池的想法,但沒想過要攻下一座人員眾多,甚至有軍隊防守的城池,只是若不攻城,他們只能像之前那樣繼續等死,進退兩難、舉步維艱,這就是夜軍目前的處境。除了得到救援再,方曲音與其他將軍想不到任何可以讓夜軍脫險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