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漢末皇子辯> 第147章 練兵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47章 練兵 (2 / 3)

“怎麼樣?宋伯、邵伯?”劉辯不知道什麼時候來到了農莊,笑眯眯的看著幾位農家的學者。在劉辯看來,他們便是大漢的農業科學院院士。他們的金貴對於劉辯來說每個人可頂的上一校尉的人馬!

“殿下!”

“殿下。”眾人向劉辯行禮道。

“不必多禮。”

“殿下,據咱們的統計,施肥過的田基本都能比以前超過三層的收成,並且還能改善土質,若是推廣於四海,饑荒之虞恐不再上演!”宋伯興高采烈道。

這不正是農家一輩子戰戰兢兢地想探索的事情麼?宋伯似乎看到了農家真理的大門就在向自己招手!

“不!宋伯。”劉辯搖搖頭,語重心長道:“農家之技,恐不是施肥那麼簡單的事情,蟲害、氣候、還有新種的研究,農家的道路漫長久遠啊……”

“可蟲害是為天命!凡人又何能干預呢?”邵平忍不住反駁道。

蟲災現規模最可怕的災難便是蝗災!《詩經》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蝗災是世界性的災變,蝗災而且源遠流長,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中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

中國歷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佈,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但是古人對待蝗災的看法是充滿絕望的迷信。,故有“蝗神”的說法,又有“蝗魚(蝦)互化”之說,如:宋代陸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魚卵所化”。潘自牧的《記纂淵海》:“有蝗化為魚蝦”。李昉《太平御覽》〈蝦門〉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李蘇《見物》記載:“旱涸則魚、蝦子化蝗,故多魚兆豐年。”。

但是劉辯作為一個現代人怎麼能忍受“蝗蟲”這種美味被老百姓視為神而眼睜睜的放走,後世的劉辯可是吃過蝗蟲的美味,而且還貴的要命,一串三塊就五六隻而已……

劉辯並沒有將內心的想法透露出,“鬼神不可亂語”的說法還是深入人心。

但是治理蝗蟲也不僅僅單靠百姓吃能解決的啊,劉辯說道:“百姓家禽雞鴨食蝗,天上的飛鳥也多吃蝗蟲,蝗蟲個小,用一些藥物也可藥死蝗蟲,何來不可治呢?”

劉辯該慶幸的是自己生活在漢朝,而不是唐代以後。古人認為,之所以有旱災,是因為一種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災,是因為“蝗神”在顯威。所以,當旱災和蝗災爆發的時候,百姓們一般會進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動,這種做法顯然不會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蟲把莊稼糟蹋完以後,自己遷徙到別處。

邵平聽到後,二話不說離開了莊內,饒文看著急匆匆而去的邵平驚愕不已,殿下還在這呢,你就急衝衝的離開,是不把殿下放在眼裡了?

劉辯阻攔了饒文的指責:“邵伯估計是急於去驗證此法了。”

宋伯有些落寞的搖了搖頭:“幾年前,天下七州大旱、吾等遊走四方,用盡其法還能收穫一二,但是遮天蔽日的蝗災直接把這最後的希望給毀了……”

“殿下,你知道嗎?就在老朽面前,活生生的餓死了多少人……易子而食,有時真的不是史書上的字啊……”宋伯的語氣充滿著悲涼。

在漢末三國的大亂世當中,曾出現過四支戰鬥力超強的“特種部隊”,它們在戰場上以剽悍驍勇著稱,為其擁有者的發展、壯大立下汗馬功勞,其中尤以第四支戰績最佳、名氣最大。他就叫做陷陣營!

陷陣營是東漢末期一支獨特的部隊,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它的指揮官是呂布手下的大將高順。人稱高順“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全軍僅有七百餘人,個個驍勇善戰,裝備配製精良。

《三國志》原文並沒提到陷陣營,而是後來南朝宋的裴松之給《三國志》註解時引用《英雄記》的內容,對其評價頗高。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