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王高長恭是我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為世人所熟知,他的顏值基因還是來自於他的爺爺北齊神武皇帝高歡,高歡軍閥一生,從微末起身,卻造就了北魏帝國的分裂。高歡,字賀六渾,生於懷朔鎮,顏值頗高,據史籍追溯其六世祖曾在西晉時出任太守,祖父高謐在北魏孝文帝時官拜治書御史。但關於高歡的父親高樹生,歷史上有兩種說法,第一種來自於北齊魏收《魏書》所著:高歡父官至鎮遠將軍,大都督,死後追封渤海王。現藏於洛陽師範學院圖書館的《高樹生夫妻墓誌》也證明這一點。第二種是唐代所著《北齊書》、《北史》記載:高樹生不事家業,遊手好閒,以至於高歡出生後只能寄養在女婿家中。南北朝時期包裝家世的情況屢見不鮮,而魏收也是出名的不著信史,因此第二種說法更為深信。但兩者有一個共同點,高歡的自我身份認同還是為漢人。高歡早年家貧,但自幼沉穩大器,有澄清天下之大志,朋友對他說:君有康濟才,終不徒然。南北朝時期較為混亂,高歡飛黃騰達的時機也很快到來。孝昌二年(526年),鮮卑士兵起義,席捲河北兵力達數十萬直逼鄴城,北魏權臣爾朱榮以七千精兵相迎,此時的高歡就在爾朱榮帳下為將。但此前,高歡曾在起義軍中呆過,瞭解義軍內部,於是建議許以厚利瓦解,爾朱榮一邊派高歡勸降,一邊出奇兵俘獲義軍首領。高歡成功招降義軍殘部,自身兵力得以擴充。永安三年(530年),孝莊帝殺死爾朱榮,爾朱家族旋即造反殺害孝莊帝,立長廣王元曄為帝。此時的高歡沒有出手幫助任何一方,選擇了儲存實力。他發現爾朱氏手下許多異族士兵不滿嚴苛統治反覆叛亂,高歡趁機取信於爾朱氏,得到了收復這些士兵的機會納為己用。
中興二年(532年),高歡與爾朱氏徹底決裂,雙方在廣阿交戰,高歡以少勝多,此後不斷進兵屢屢獲勝。第二年,爾朱氏兵敗,殘部投降,高歡予以招納,成為北魏新晉實權派。同時,這也讓孝武帝元修產生忌憚,雙方矛盾也很快表面化,元修任命高歡的對立大臣宇文泰為關西大行臺、尚書左僕射,下詔宣示高歡的罪狀。永熙三年(534年),元修赴關中,高歡未能追上,回到洛陽扶持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鄴城。至此,北魏政權消失在歷史舞臺上,分裂成東魏、西魏。公元前639年春,宋國、齊國、楚國三個大國在鹿上(宋邑,今山東鉅野縣東南)會盟,宋襄公在會上請求齊楚兩位大佬廣邀天下諸侯,舉行一次有史以來最盛大的衣裳之會(各國都不帶兵車,只穿禮服前往的友好盟會),共推宋襄公為盟主。
面對宋襄公的沒臉沒皮,齊孝公只能虛以為蛇。雖然當年齊國內亂,是宋襄公帶兵護送他去臨淄即位的;但如今宋襄公竟自不量力要當霸主,那就不好意思了。齊國畢竟是超級大國,雖然遭遇內亂國力有損,但也不可能去做宋國的小弟,好在齊孝公是個老實人,他不想跟宋襄公翻臉,所以隨便打了個哈哈,把事情糊弄過去就是。
而楚成王雖然是一代梟雄,但畢竟是個外來戶,一直被中原大國視為蠻夷,宋襄公想著帶他來玩就已經是給他面子了,他還不能支援寡人?
然而宋襄公的庶兄、宋國賢臣目夷卻認為楚成王可不是好惹的人,當年齊桓公與管仲處心積慮數十年,都搞不定這位南霸天,宋襄公僅憑他那點小聰明,就想讓這位梟雄為自己張目,這怎麼可能呢?所以等到八月份會期將至,宋襄公真的準備一個保鏢不帶的依約前往盂地(宋邑,今河南雎縣西北)參加盟會時,公子目夷趕緊勸他說:“楚夷國也,強而無義,請君以兵車之會往。”
宋襄公卻道:“不可。吾與之約以乘車之會,自我為之,自我墮之,曰不可!”
公子目夷見宋襄公不聽勸,心內大急。你是君子,想要以誠待人,不肯出爾反爾,這是好品質,但並非所有人都是君子的,你覺得楚成王像個君子嗎?不如多派些兵去,這裡畢竟是宋國的地盤,晾他楚人不敢拿我們怎麼樣!
宋襄公長嘆道:“若吾果為楚人所害,子歸守國矣,國子之國也。是吾不從子之言以至乎此。”
公子目夷見宋襄公為求霸業捨身度外,竟將後事託付於自己,不由長聲嘆道:“國家興亡,人人有責,你不說我也會這麼的。”(君雖不言國,國故臣之國也)
宋襄公的確是個老古板,但也不是瘋傻之人,他難道真不知道這次盟會的危險嗎?魯國算是個禮儀之邦了吧,當年柯之盟不還是無恥綁架了齊桓公?連魯國人都不講信用,蠻夷之楚就更有可能不講信用了。當初召陵之盟,楚國明明與中原九國歃血為盟,信誓旦旦從此盟好,血跡未乾,楚國就把許國打了個哭爹叫娘,其信用何在?是沒辦法,論國力,宋連楚一個小指頭都比不上,楚真要對宋不利,宋襄公多帶兵車去也沒用,還不是一樣打不過人家?而且這樣更糟糕,人家會說是宋國先不講信用的,楚國打得好,打的有理!
所以說,不講信用被人打,打了都白打;講信用被人打,至少佔據了道德優勢,至少能換取諸侯對宋國的同情,以及對楚國的憎恨,從而再造當年八國伐楚的盛況,這未嘗也不是一招苦肉計。
於是,宋襄公比後世的關公還牛叉,連把單刀也不帶,就空手赴會了,心中還抱著一絲幻想:楚國人當著天下諸侯的面,應該不敢公然違約的吧?
宋襄公錯了,要楚成王講信用,老母豬都會上樹,這世上沒有白撿的霸主之位。楚平王之所以這麼爽快地答應宋襄公,不是因為給你宋襄公面子,而是另有所圖。自齊楚召陵之盟後,楚成王一直想進兵中原,只因為中原諸侯採取了聯合抗楚的戰略,使楚國難以北進,而如今自作聰明的宋襄公主動送上門來,楚成王正好殺他一個下馬威,取得宋國這個中原核心,則天下可得也!
宋襄公更錯的是,天下諸侯並沒有如他預期得那樣都來。他自己去請的諸侯,除了被他打怕了的曹國,其餘一個都不給面子,就連齊孝公也藉故沒來參加;至於楚國那邊的諸侯陳、蔡、鄭、許倒是都來了,不過他們都是楚國的跟班小弟,在楚國淫威之下連個屁也不敢放,半點用都沒有。
結果理所當然的,楚成王在盟會上扒下自己身上的羊皮,露出滿嘴的狼牙,伏兵盡出,將可憐的宋襄公跟個小雞仔似的抓了起來,然後脅迫陳、蔡、鄭、許,與臨陣倒戈的曹,一同出兵攻打宋國。
值此危急時刻,齊、魯、晉、秦並中原大國並沒有如宋襄公預期的那樣出兵相救,楚國方面的聯軍將宋都商丘團團圍住,一連數月,半個援兵未至。
大家的態度再清楚不過了:這是你宋國與楚國之間的矛盾,我們管不著,被耍了是活該,被揍了是找死,跟楚國人講信用更是犯傻,還想在我們這兒撈點同情分,沒門兒!
別的國家不救宋國還情有可原,齊國內亂全靠宋襄公相助平定,但此時仍然不發一兵,可見在國家利益面前,所謂仁義,所謂邦交,全都是狗屎而已,只有宋襄公還拿它當塊寶,妄圖藉此而稱霸天下,豈不是很傻很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