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又是一週週末的開始,週六日是潘家園地攤開市的時間,數以千計的地攤會在今明兩天湧入潘家園,當然,與之相對的就是,週六日潘家園的人流量也會暴增。
畢竟並不是所有遊客都買得起潘家園坐商那些動輒幾萬幾十萬以上的古玩的,相比那些坐商,這些地攤上多則幾千,少則幾十的工藝品反倒更受消費者喜愛。
對他們來說,古玩不古玩的他們不懂,就算真有一個古玩擺在他們面前,他們也分不出什麼區別。
在他們看來,他們所買的不過是一件擺飾,花個千八百塊的無所謂,但要是幾萬幾十萬的,還是那句老話,他們怎麼知道買回去的是古玩呢,還是工藝品呢?
不是誰都是鑑定大師,也不是誰買個幾萬塊的東西就要找個鑑定師傅來鑑定一下,這鑑定費可都不便宜,而且,誰知道那什麼鑑定師傅是不是和商家合夥的?
所以與其帶著拿不準捏不住的心思,還不如安心花點小錢,買個工藝品回去,也算是有個紀念了,這不就得了。
往日裡這時候齊向陽已經凌晨四五點就出發,然後找到自己平常的位子,將攤位擺好,貨物整理有序,然後等著顧客上門,不過今天,齊向陽卻是一臉冷漠的跟著張坤身後,然後在整個潘家園東遊西蕩的。
今天早早的,張坤便帶著早餐來到潘家園20院小區,陪著齊鵬飛吃了早餐,然後便領著齊向陽在潘家園開始閒逛了起來。
自從昨天得了齊鵬飛肯定的答覆,張坤便在考慮,要怎麼做,才能夠讓齊向陽心服口服的跟著他學鑑定。
按說在鑑定界,一般來說想要獲得那些業內大師的認可,進入頂尖的層次,一般都是解開業界謎題,或者有什麼新的歷史發現。
當初姚志平獲得大師稱謂,正是因為破解了困擾中國文物考古界兩千年的謎題‘白金三品’和‘魚腸劍’。
而現在張坤肯定不能走這條路子,而且齊向陽也不是那些業內大師,最後張坤終於想出了辦法。
齊向陽只是鑑定界的一個新人,甚至說連新人都算不上,他根本就沒有真正步入鑑定這個行業,對齊向陽來說,賺錢才是他的真正目的,而鑑定,只是他賺錢的手段。
要說齊向陽是因為喜歡鑑定,所以才如此奮發學習,張坤打死也是不信的,所以對於這樣的人,想要讓他心服口服,就是要讓他見識一下,鑑定是如何最快速度賺錢的。
而在鑑定這一行,想要賺錢速度最快的,自然莫過於撿漏了。
利用淵博的知識,犀利的眼光,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古玩,低價買入,然後高價賣出,這就是撿漏。
故而北方的方言中,用這個“撿”字,可謂深動形象的體現出了撿漏這種可遇而不可求的行為。也是漢字文化中,調侃文化的形象化體現。
當然,撿漏這種事,對於一般人來說,自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畢竟想要在一堆各色真假難辨的工藝品中,找出價值連城的真正古玩,除了需要有淵博的知識和犀利的眼光外,運氣不可謂不重要。
就說潘家園吧,週六日地攤開市,入場的攤販可謂不下千人,每個人地攤上擺著的東西,多則幾百,少則幾十,想要一一把東西過一遍,一天時間,能看個三五個攤位就不錯了,一千多地攤走下來,沒個三五年,那是想都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