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跑、能跳、能保持平衡!
這些要求聽起來似乎不低,實際上一點也不高。
依照這個世界的科技水平,莫說是以博士學歷為起點的專業技術人員了,就是一些熱衷於機器人的民間‘大神’,都能做出快速奔跑、跳躍甚至短距離飛行的機器人。
但還是那,拋棄體量只談表現的都是流氓邏輯。
目前市面上甚至實驗室裡的能夠做出複雜動作的人型機器人,最高也不過三五米,甚至是更低,重量也都不超過三百公斤,應用於救災、礦產、海洋、航天等多個領域。
而堀井和八尾博士所要做的機器人,初號機就高達三十二點六米,而且還具有飛航模式與戰鬥模式中來回轉換。
飛航模式時,能夠在高空和外太空以數馬赫的高速飛行,甚至八尾博士還考慮留有麥克斯動力系統的埠,好讓其在飛航模式時,能夠使用麥克斯動力系統;
而戰鬥模式,則要求在變成機器人時,能夠平穩的站立,完成奔跑、跳躍、翻滾等動作,設計需求中更是有能與幾十米高、幾萬噸重的怪獸,進行短暫的對抗的指標。
組裝過模型的都該知道,但凡涉及到變形,那複雜程度和精細程度,都是翻著倍的往上增,哪怕一個零件不對,都會卡住整體,這就要求零件要做的足夠精密,原本能夠一整個的零件,因變形需求只能由很多個組成;
可與怪獸對戰,就要求機體足夠的結實、皮厚,還抗揍,最好的辦法就是一體鑄成,畢竟再好的聯接,也比不過整體,可這又和變形相悖。
為解決這一問題,就只能使用強度更高的材料才行,比如說一整塊木頭能支撐的重量,可如果是多個木頭塊的話,那連線處就要用鐵釘才行。
所以,原本用在戰鬥機上綽綽有餘的材料,用於GWR就不太夠了,需要效能更好的材料才行,並且還不是一種,而是好多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系統、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高效能材料。
比如說,某個連線處零件,需要的材料其拉伸強度要比鋼鐵還強,卻又要比橡膠還柔軟。
這種聽起來很不可思議的材料有嗎?
有,那就是蜘蛛絲。
蜘蛛絲的強度是普通鋼鐵的好幾倍,特殊培育出來的蜘蛛所吐出的絲,最高能達到幾十倍,前不久還聽聞有家生物實驗室培育出了強度是鋼鐵百倍的蜘蛛絲。
強度高,柔軟性強,還具有高彈性,神奇的一塌糊塗,唯一的缺點就是太貴。
但這只是需要的材料之一,目前光羅列出來的所需的高效能材料就超過二百種,而市面上能達到需求的也才不過一半。
這就意味著,剩下的一半還需要想辦法解決。
不過這一難題暫時還不需要面對,畢竟對初號機的設計要求並不高,只要能滿足驗證需要就行了,畢竟如果連爬行都做不到,走路就更加無從談起了。
因此,八尾博士他們也沒急著滿世界找這些高效能材料,只是列了個清單,先集中搞定巨大機器人,造出來走兩步看看,再說後續的改進和提升。
“慢慢來,不急不急。”千葉誠開口道:“穩中求勝,我們要做的就是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