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神級漁夫> 第1750章 是來幫忙的?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750章 是來幫忙的? (1 / 2)

威廉漢考克聽著蕭鵬他們的嘲笑氣的發抖,轉頭問一邊的翻譯:“陳,你們華夏人都不知道好歹麼?我跨越半個地球來幫你們,結果你們竟然這樣的態度!”

“威廉,我可是鷹國人,而且你也是知道的,這也是我第一次回華夏。”姓陳的翻譯回答道。

這個陳真是正經八經的‘香蕉人’:外面是黃的,裡面是白的。

其實別說他了,就連他爺爺都是在鷹國出生的,根本就不瞭解華夏。也就是他太爺爺是個‘老古董’,天天說什麼‘不忘鄉土’,讓他們必須學漢語,要不然他連漢語也懶得學。為了這個事情還一直埋怨自己的爺爺。

結果沒想到現在華夏突然國際地位突然提高,連鷹國小王子都要開始學習漢語了。鷹國那邊掀起一股學習漢語的熱潮,這陳真看不上的漢語竟然成了他的謀生手段,現在在鷹國一家漢語學校裡做老師。

這次威廉跑到華夏來是有官方目的的,那就是幫助BBC拍攝紀錄片,他需要一個翻譯,而陳真是他兒子的漢語老師,而且又是華夏人,於是就讓他來做翻譯。

其實這趟華夏之行威廉已經鬱悶的不行了。

來之前他諮詢了陳真很多關於華夏的事情。從陳真嘴裡聽到的華夏,那簡直就是地獄!

其實這也不怪陳真,因為陳真對華夏的瞭解,都是來自於他爺爺的講述,他爺爺又是聽他父親說的。

而他太爺爺好巧不巧是祖籍豫省,經歷過1942大饑荒。那對華夏能有個好印象麼?

那時候的中原,是華夏和倭國對決的主要戰場,遭到了戰爭的反覆碾壓,特別是蘭封會戰之後,豫省進入了戰爭相持階段,大量的戰爭難民湧入了還屬於國統區的豫省,這也加重了豫省老百姓的糧食負擔。

而到了1942年,豫省連續乾旱,全省各地普遍‘大旱’‘求絕收’,當時廣大尚未淪陷的國統區幾乎全面斷糧。

於是什麼樹葉、雜菜等平時給牲畜吃的東西也成了饑民們的美味,像榆樹皮、草根、觀音土這些都給扒得精光用來填肚子,就連大雁屎都是那時候饑民眼裡的香餑餑。

而當時的國統區統帥校長實在是太忙了:一月出席太平洋會議;四月派遣遠征軍進入緬甸;六月支援星條國進行中途島海戰。。。。。。所以根本顧不上豫省。

再說了,經過‘花園口決堤’事件後,產生了大片的‘黃泛區’,豫皖蘇三省一千多萬人受災,從那時候幾乎就沒吃飽過飯。說他們又遭災了?校長那些人自然也沒有第一時間重視。甚至就這樣,軍糧依然按照正常年份進行徵收。如果交不出糧食?當時的國民政府就派人到農民家去‘坐催’,吃農民的住農民的,逼著他們賣掉所有能賣掉的東西去納糧,有的農民把全家僅剩的糧食賣掉後直接全家服毒自殺實在是過不下去了。

但是就這樣的行為到了當時國民政府嘴裡,還成了大好事,大肆報道:豫省人民深明大義,傾其所有貢獻國家。。。。。。

而有了這樣的報道之後,豫省的糧食部長徐堪來了精神,在那樣大災的情況下,生生在豫省在原來的軍糧配額上又多徵收了1.5億斤糧食!

這樣的情況下,整個豫省一片慘狀,賣兒鬻女屢見不鮮,賣個孩子就像賣白菜,最後甚至發展到了人吃人。。。。。。看過電影《1942》的人,應該都對這段歷史記憶猶新。

但是這部電影裡有個致命的錯誤。

這部電影是根據劉姓作家的改編,裡面有豫省人民幫助倭國襲擊國軍的橋段,用原作者在原著裡的話說是:‘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生存有奶就是娘,吃了倭國的糧是賣國,是漢奸,這個國又有什麼不可以賣的呢?有什麼可以留戀的呢?是寧肯餓死當華夏鬼呢?還是不餓死當亡國奴?我們選擇了後者,其實餓死了也是亡國鬼。所以,當時我的鄉親們,我的親戚朋友,為倭國帶路。’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