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該起網了!”潘佩宇在外面招呼道。
“好嘞,哥幾個,都忙起來!”蕭鵬走出駕駛艙,操作吊機幫著收網。
這一網漁獲並不多,只有五六百公斤的量。文傑仔細看了看:“老闆,咱們在海上跑了這麼久,就是為了來這網大頭腥的?我覺得這裡還沒咱家的大頭腥多呢。”
文傑嘴裡所說的大頭腥,其實就是鱈魚。
鱈魚,是全世界每年捕撈量最大的魚類之一,尤其是在西方國家,因為鱈魚是西方國家消費者最受歡迎的魚類之一。
在琴島,這種魚早幾年幾乎沒大有愛吃的,從當地人對這種魚的稱呼就能看出問題來大頭腥,聽名字就不像好吃的樣子。
不過最近幾年在市場上倒是越來越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種老百姓喜歡的傳統魚類數量越來越少。所以大頭腥也進入了商人的視野,賣得不好總比沒得賣強吧?
而且這種魚在琴島水產市場價格便宜,冬天魚多的時候,不到十塊錢一斤,算是便宜魚,讓人總感覺大頭腥就是一種低檔魚。
其實這‘大頭腥’,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好魚。只不過不適合華夏人常用的料理方式而已。
真正意義上的鱈魚,只有三種:大西洋鱈魚,太平洋鱈魚,格陵蘭鱈魚。而琴島人民口中的低檔魚大頭腥,正是其中的太平洋鱈魚。
當然,他的近親可就多了,有至少五十多種,其中的黑線鱈,狹鱈,牙鱈,挪威長臂鱈都是很重要的經濟魚類。
尤其是黃線狹鱈,更是被鮮族百姓視為人間美味,稱為‘明太魚’,是所有鮮族人最喜歡的海魚之一。
鱈魚因為肉多刺少,蛋白質含量高,非常受到歐美國家的喜愛。他們都會把魚直接切片,只留著魚排銷售,價格還不低。
但是在華夏,因為它口味清淡,同時華夏的料理方式很難處理它的腥味,大多數時候只能做燻魚來吃。所以也就成為了低檔魚了。
這也就是文傑嫌棄這種魚的原因。
蕭鵬看到這大頭腥,卻挺高興:“潘佩宇,一會兒涮火鍋,記得加上大頭腥魚排。這些魚不用入庫,這幾天咱們就吃它們了。”
“好嘞。”潘佩宇一邊分揀捕獲到的魚,一邊應道。
“現在直接下蟹籠,每籠掛兩條大頭腥做餌,拋籠兩小時,速戰速決!然後就在這拋錨吃飯。”蕭鵬又下了一道眾人看不懂的命令了。
下蟹籠倒簡單,把死魚之類作為餌料掛在蟹籠中拋入海底。可是一般都要等一夜或者更久的時間才能收穫,這拋籠兩小時算什麼?
但是畢竟船長說的算,眾人滿頭疑惑的拋下蟹籠後,進入船艙準備起火鍋來。
雖說船內空調之類都有,但是在鄂霍茨克海域寒冷的海風之下還是非常寒冷的,火鍋是最好的禦寒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