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江說道:“此等俱為宋某護衛,如此之人不知凡幾。太守不妨出書房一觀,可見其勇武。”
眾人遂步出書房,花榮操起雕花射日弓,隨意而視,卻望見百二十步外飛簷下垂一銅鈴,拳頭大小,說道:“太守,觀那銅鈴。”說畢,花榮挽弓搭箭,只“倏”地一聲,箭至鈴響,“叮噹”聲繞耳,再射覆響,連射三箭,那銅鈴亦響三聲,繞耳不已。
“精彩。”喬瑁撫掌而嘆,“某可以信了,宋縣令端的有好人馬。”
二人重回書房。
“太守,別說暗話,某知太守心繫朝廷,近日忙於招募人馬,操練將士,只為著興義師、殺董卓、正朝綱,救百姓。太守乃我輩楷模。”宋時江作揖說道。
“是呀,這連月來喬某也是散的家產,招募義兵,為的就是討伐董卓拯救黎民。”喬瑁也是慢慢的吐出真言了,“就連某家屏兒也是見某憂慮,亦是拋頭露面為某操練人馬。只嘆些許鄉兵,難成大事呀。”喬瑁感嘆。
“太守辛苦。太守,這天下若太守忠義者必有千萬,若太守如此聚義兵練軍馬者亦有無數。某聽得陳留曹操早已聚的數萬兵馬,操練不已;那北海孔融亦散的家產,廣募軍馬。可預見,不幾日天下忠義之士必將聚義,討伐董卓賊逆呀。”宋時江說道。
宋時江繼續道:“某雖官小力薄,亦願討伐董賊,儘自己綿薄之力。遂來尋太守,願結太守麾下。”
“為何不尋東平相?”
“那東平相乃是老朽昏庸之輩,不若太守忠義智勇。”
喬瑁深感大慰,誰都喜歡聽點好話的,笑著說道:“可你是東平郡下縣令,投某不妥。”
“所以不投,只結盟。以範縣為禮,遵太守令而行,行結盟之義。”宋時江恭敬地說。
“如此大好。”喬瑁正愁個沒兵沒將,有人主動來投,哪能不樂意呢。“如此,喬某要定公明瞭。將來舉兵討伐董卓,必攜公明一道前行。”
“多謝太守。某回去必勤練兵馬,以候太守相召。”
“行,就此說定。那則範縣呢,如何安排?”喬瑁問道。
“一切聽太守安排,若要某退兵,某回去自就安排。”
喬瑁思索片刻,說道:“範縣暫留你手吧,你亦可算我麾下。你若退兵,某得尋得人馬前去鎮守,如此之際,招兵都不及,哪捨得下派呀。這樣吧,等討董回來,某派人再來接收,如何?”
“謹聽太守安排。”宋時江自是求之不得呀。“那公明就回範縣了。”
“好的,不送。”喬瑁微笑,舉茶。
“太守的女兒真是漂亮。”宋時江拱手離開,將將出得書房,回頭向喬瑁拱手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