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腳之間的攻擊間隔非常短,只見伍武仍是不慌不忙,氣定神閒的將雙手交叉橫在腹部,兩隻手的手腕下翻,擋推之間,劉嘉俊的這一腳再次被他化解。
在伍武擋下第二腳的同時,劉嘉俊的第三腳已經到了面前,他再次身體朝前,右腳飛快地朝著伍武的腹部蹬了過來,這一腳來勢非常兇狠,藉助前面兩次攻擊的力量上的疊加,第三腳帶著一股勢如破竹的氣勢踢了過來。
這一腳伍武沒有把握硬接下來,他只得趕緊側身閃過,劉嘉俊一腳踢空之後,竟然還能跟上一記側身迴旋踢。他在極短的時間之內,連續踢出了四腳,最後一記側身的迴旋踢直取伍武的頭部。
每一腳都得到前一腳力量和速度上的累積,他一腳比一腳快,一腳比一腳狠,到第四腳的時候,腳尖的勁風已經颳得伍武的臉有些隱隱作痛。
伍武的頭朝後一仰,非常寫意地避開連踢當中的最後一腳,腳尖從眼前刮過,再快一點的話就踢到了他的臉上。
進攻還未停止,劉嘉俊的左手握著匕首朝伍武頭部的右側削去,伍武右手橫起以一記膀手擋住他的小臂。接著劉嘉俊右手中的刀刃又掄了過來,從伍武的左側劃過。伍武身體微側,讓過劉嘉俊右手的刀刃,接著用左手抓住劉嘉俊持刀的手腕,將它朝胸前推開。
進退攻防之間,雖然劉嘉俊的攻勢一波比一波兇猛,但是伍武的詠春拳小念頭卻發揮到了極致。
小念頭,顧名思義,就是以意念為主。它是詠春的一個初級套路,招式不多,但是卻集中了詠春拳攻防的最基本招式和手法,從安全到萬全,就是小念頭的含義。
小念頭的重心手法是“攤”、“膀”、“伏”,就是利用圓形的滾動,作為承受力和輸送力的基本構想,將這個理論運用起來,把對手的橋手置於內圓或外圓。舉個簡單的例子,由攤手轉膀手,是將對方橋手由內圓轉為外圓;相反,由膀手轉為攤手,是將對方橋手由外圓轉為內圓;伏手則是利用外圓與對方橋手接觸。
伍武在這類近身攻防的招數中浸淫多年,早已悟出了符合自己特點的一套招法。在和劉嘉俊的對招當中,他心裡對這個年輕人也暗暗有些吃驚。劉嘉俊的身體素質非常好,不論是敏捷度還是爆發力,他的身材並不像那些肌肉大漢一樣臃腫,但是肌肉的力量卻並不比他們小多少,加上動作超出常人的速度,讓他的進攻非常具有侵略性。
劉嘉俊終於停了下來,他喘了口氣,眼前突然開始有些模糊。頭上的傷對他的動作和反應的影響越來越嚴重,之前被伍武用石頭偷襲得手之後,他就知道自己必須速戰速決,時間拖得越久他的勝算就越渺茫。
所以他一出手就是如此兇狠,招式呈摧枯拉朽之勢,朝伍武排山倒海般壓了過來。
但是他沒想到,面前的這個中年男人竟然有如此深厚的競擊底蘊。劉嘉俊以前也碰上過不少各國元首的保鏢,但是這些人大部分都只是精通槍械,而且多是依靠裝置的幫助和團隊來行動。當然單打獨鬥的好手也有,但是從面相上看不出來的卻只有伍武一個人。
一鼓作氣,再而竭。看見眼前這個俊秀的年輕人面露疲態,伍武知道自己最艱難的時間已經撐過去了。之前在車上受到的撞擊讓他也傷得不輕,而且曾經留下的舊傷又開始隱隱作痛,加上上了年紀的緣故,身體的情況並不比劉嘉俊好過。所以進入戰鬥之前,他選擇了用石頭進行偷襲,在傷到劉嘉俊的頭部要害之後,他也沒有選擇主動先手出擊,而是讓劉嘉俊先手。
以不變應萬變,這就是詠春拳的特點,伍武選擇用詠春拳來對付劉嘉俊,自己也就不會去採用先手。而且以守代攻,以靜制動可以減少自身體力的消耗,讓自己的勝算更多幾分。
劉嘉俊腦後受傷,而且完成刺殺計劃的可能幾近於無,面對伍武的他就像被逼入角落的餓狼一樣。
伍武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應對他的反撲,只要擋下了他最兇狠地第一波進攻,後面的局勢就會逐漸朝著自己傾斜過來。
劉嘉俊暗暗嘆了一口氣,心裡還是有些不甘,他不知道為什麼大好的局面會突然變成了這個樣子。
現在跑還來得及,但是就這麼灰溜溜地跑,那“遊隼”的名號就會被辱沒,他還從沒有吃過今天這樣的虧。跑,肯定是要跑,但是跑之前多少也要找回點場子來。
劉嘉俊的目光閃動了幾下,落在不遠處躺在地上的兩個人身上。下一刻,他的身體突然發動起來,朝著孟捷和吳哲奔去。
夜色下雙手中的利刃反射出兩道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