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朱棣下意識地點了點頭,卻也打心裡認同了張安世這番話。心裡略一細思,倒也覺得張安世此舉發人深省,只怕經此一事,不少人也能從中領略箇中道理。
看朱棣若有所思,張安世頓了頓,又為自己解釋道:“何況臣雖料想,這倭人的新政必定失敗,卻也不敢有十成的把握,說不準,鄭晨這些人當真能力挽狂瀾於既倒,他們真有這樣的本領呢?”
“如今,到今日這個境地,雖說臣也有一定的責任,可鄭晨他們難道就沒有一丁點的責任嗎?他們但凡有一丁點的本事,但凡少一些誇誇其談,少一些盲從,無論如何,也不會淪落到今日這個地步的。”
朱棣微笑道:“好了,好了,朕知道你也是好心了,你心是好的,只是鄭晨那些人本領不濟罷了。”
張安世臉不紅心不跳地道:“陛下知我。”
朱棣隨即又笑了笑,話鋒一轉,道:“只是那朝鮮國……卻不知如何了?”
張安世微微抬眸,胸有成竹地道:“陛下,依我看,也快了。至少現如今,是遍地乾柴烈火,即便不滋生亂子,那朝鮮王怕也已嚇破了膽,生恐重蹈覆轍,應該在這些時日,就會有朝鮮國的使節來,請朝廷派遣一些軍馬,以防不測。”
朱棣的眼眸亮了亮,隨即眯著眼,頷首道:“此二國,分封四五個親王,應該足夠嗎?”
張安世道:“理應是足夠的,譬如倭國,可一分為四,再留一塊,給那足利家。無論如何,這也是太祖高皇帝留下的不徵之國,朝廷授予了金印,再者說了,天兵至扶桑之後,總還要有倭人能夠出來,簽訂出一個保護倭國的契約……”
朱棣點頭頷首道:“此事,你定一份章程吧,朝鮮國那邊,也要給朕安置兩個孫兒。如此一來,朕也就放心了。”
說著,朱棣的眼眸裡溢位了笑意,可見此時心下的歡喜。
張安世卻是突的道:“臣來定章程?”
朱棣慢悠悠地道:“怎麼,嫌自己身上的擔子太多?”
張安世慌忙道:“不敢。”
朱棣便又道:“努力罷。”
聽到這熟悉的話,張安世有點恍惚。
朱棣此時卻是將目光落在了朱高熾的身上,道:“你娶了一個好妻子啊。”
朱高熾正待回應,便聽張安世道:“陛下,臣這點三腳貓的本領,都是打小太子殿下言傳身教來的,若非太子殿下悉心教導,如何能有今日。”
朱棣只笑了笑,卻也沒有反駁,他帶著幾分感慨嘆道:“朕老了,若在從前,總要將你這油嘴滑舌的傢伙狠狠罵一通才好。”
張安世也訕笑起來。
一旁的朱高熾便也露出由衷的微笑來。
回到了王府,一份章程正在草擬。
說穿了,大明入扶桑,毫無難度,且不說在倭國之內,有足利家族的黨羽策應,這些年來,水師和模範營也可謂是突飛猛進。
倭國乃是島國,只要水師有壓倒性的優勢,那麼便可隨時襲擊任何地點,且對於模範營的補給,也有極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