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包裹,至少外面蒙了一層油布,這鄧達將油布揭開,裡頭便是一張輕飄飄的報紙。
夏瑄在旁看著目瞪口呆,其實邸報的用紙越來越粗劣了,可油布價格卻是不低的,用油布去包裹報紙,頗有幾分暴殄天物的感覺。
鄧達將此塞給這漢子,一面道:“吳二,上一版的報,讀得懂嗎?”
這叫吳二的人,當即收起了笑容,居然鄭重其事地從懷裡也掏出了一個油布,這油布已是汙濁不堪了,當即,他裡三層外三層地揭開,裡頭的一張已有些受潮了的報紙,才展露在夏瑄眼簾。
夏瑄這才意識到,這報紙的紙張本就粗劣,而人住在船上,海風潮溼,只怕用不了一兩天,這報紙就要成糊糊,因而,必須得用油紙包好,密封起來,方可儲存得久一些。
夏瑄瞥了一眼鄧達,他心裡知曉,這油布和油紙,必是鄧達自己買來的,算是倒貼錢。
不過夏瑄卻想,區區一塊油紙,對一個驛卒而言,可能也不過是半副茶錢,換做是他自己,理應也會這樣做吧。
這吳二取了上一版的報紙之後,而後蹲下,尋了一塊碎石,用那滿是魚腥的手,抓著石條,便熟稔地寫下了七八個字,邊道:“先生,這幾個字,我看不甚懂,也不知它的意思。”
他能迅速地寫出字來,顯然在船上的時候,早已將這幾個字不知寫下過多少遍了,只是他能照貓畫虎地寫字,卻唯獨不能通解字意,現在遇到了難得的機會,自然而然,趁機向鄧達求教。
鄧達笑了笑,臉上看不到一點的不耐,當即便開始解釋起來。
其實解釋的時間,也不過一會兒功夫。
而這吳二,生恐自己記不住似的,口裡反覆地念叨:“那是鉞,是兵器和儀仗的意思。這是通,既有到達,也有融會貫通……先生,融會貫通……是什麼意思?”
鄧達便又耐心地道:“這最早出自朱熹的《答姜叔權》,原文是:舉一而三反;聞一而知十;乃學者用功之深;窮理之熟;然後能融會貫通;以至於此。其本意就像你一樣,能夠好好的讀書識字,最終將這字型悟到滾瓜爛熟的地步。”
吳二聽罷,忙不迭地點頭,於是低聲又喃喃念:“朱熹、窮理、舉一而三反,融會貫通……這通還有交通之意,又有到達的意思……我曉得啦,先生,不敢耽誤你的事,我回頭再熟記幾次,這上版的報,便應能看出個八九不離十了。”
鄧達不忘叮囑道:“記憶的時候,切不可死記,很多時候,將自己要記憶的要點,結合這邸報中的上下文,你認得的常用字已不少了,許多時候,通讀最緊要,有時候囫圇吞棗也未必是壞事。”
吳二很認真地點頭:“先生,我記下了,先生還要趕下一趟呢,就不耽誤時日了,我這兒有幾條魚……”
說罷,他取了一根草繩吊著的兩條肥魚來,便往鄧達的手裡塞。
鄧達搖頭要拒絕,可吳二卻不依不饒。
鄧達也不是那等囉嗦之人,知道不收吳二這魚,只怕這漢子往後更不好意思向他請教,最後索性收下,又道:“下一次來,怕是要八月十九。”
“我記得的……”吳二忙不迭地點頭。
鄧達隨即收拾了郵包,跟吳二道別,牽著騾馬去下一處。
這一路,夏瑄卻是低頭不語。
鄧達看他一眼,倒是平靜地道:“以後你若是接手這兒,要記下這些疍民。”
夏瑄終於抬起頭來,驚道:“以後我接手?”
鄧達點頭道:“這是當然,咱們驛站人手不多,這些時日,我帶你熟悉情況,可過了一兩個月,便要給你劃分一個區域了,不要畏懼,其實沒什麼難的。”
夏瑄遲疑地道:“我怕我幹不好……”
鄧達笑了笑道:“起初我也這樣,可慢慢的,也就習以為常了。”
夏瑄此時的臉上卻是充滿了不解,道:“那些疍民……”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