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褥和衣物發放的時候,開封東城這邊熱鬧極了。
哪怕衣物不多,有些人還沒有領到,可對於這些曾經九死一生之人而言,也意味著盼頭。
他們有了一種信賴之感,彷彿一下子,有了依靠,對未來,也不再只有恐懼。
於是少年郎們讀書,婦人們紡織和縫補,男子們或為護衛,或去負責運輸糧食,又從中挑選出了醫、工、樂等人出來。
這裡開始有了許多民宿。
緊接著,道路和垃圾也經過了清理,甚至連茅房也已有了。
在茅草屋之間,甚至鋪上了碎石,哪怕是下了雨,也不害怕泥濘。
醫藥所,皮匠所,鐵匠所甚至代人寫書信的郵政所紛紛拔地而起。
伙食已越來越好,現在已不再吃粥了,最先得到了改善的,乃是勞力。他們現在一日三餐,除了清早的稀粥之外,其餘時候,則都是乾飯,且是白米。
一個百戶的護衛,調撥走了五十人,往糧道那邊的必經之路去防賊。
其餘五十人,依舊在原地繼續操練。
聽聞開封其他各處城門,大抵也都是如此。
是了,勞動之餘,便是在闊地那兒,大家席地而坐,在這兒,有人燒了開水,在開水裡,甚至摻了一丁點的茶葉。
這茶葉粗劣,幾乎不值幾個錢,可讓這開水裡有了一丁點兒的茶味,卻依舊大受歡迎。
大家或坐在石上,或是索性席地而坐,便有半大的小子,端著糧隊那邊一併送來的最新邸報,在那朗讀。
這半大的小子,年紀較大一些,多是學習最好的。
因而,人們除了嘖嘖稱奇的羨慕的看著這個半大的孩子,一面卻也在勞累之餘,聽一聽朝廷的動向。
什麼皇帝今日干了啥,發了什麼詔令,訓斥了誰。
亦或者,蕪湖郡王殿下下了什麼命令,如奉旨決心保障大災軍民之類的話。
又或者在哪一處,查知某地賑濟不力,錦衣衛拿捕。
今日更有一則教人覺得有意思的新聞,太子殿下隨模範營,至關中,協助賑濟百姓。
這些訊息,從前對人而言是極遙遠的,能讀書的人本就鳳毛麟角,且報紙昂貴,邸報中發生的事,似乎也和自己沒有關係。
他們與朝廷唯一的聯絡,大抵就是當地的地保和甲長們打著朝廷的名義來催糧了。
而現在,他們才慢慢了解到朝廷是個什麼樣子,皇帝老子也不只是成日都在宮裡吃烙餅和睡娘們。
至於有人貪墨了本該賑濟他們的糧,自是教人不禁為之咬牙切齒。
這種痛恨,真是深入骨髓之中,一次次的大災,不知多少次,教在此的***離子散,那種捱餓的滋味,真是刻骨銘心,以至於每一次放糧,人人都是狼吞虎嚥。
飢餓的記憶是最恐怖的,因為即便有一日,你不再捱餓,回首那不堪的歲月時,也不禁為之如芒在背,那肚皮的腸胃,即便已填飽了,卻隱隱好像在蠕動,給人一生帶來饑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