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頷首。
只嗯了一聲,道:“朕應下了。”
此言一出。
朱瞻基大喜。
他隨即便折身回去,到那浩蕩的人群面前,似說了什麼。
於是人頭攢動,人人歡欣鼓舞,接著便見烏壓壓的人一一拜倒,口呼:“吾皇萬歲,皇孫殿下千歲!”
起初只是前頭得知訊息之人,可在後隊之人,看著前頭人歡頌,便已明白事情已定,於是也紛紛隨之拜下。
於是,人潮猶如一道道波浪一般地起伏,歡呼之聲直破天際。
那朱瞻基,這才又回到了午門外頭,又回到了朱棣的面前,朝朱棣行了一個禮,道:“孫臣見過皇爺!”
朱棣看著遠處浩蕩的人群,心裡竟是感慨萬千,回過頭,再見朱瞻基又恢復了乖巧的模樣。
於是上前,故意板著臉道:“你倒是膽大得很,竟敢逼宮?”
朱瞻基不顯驚慌,反而從容地朗聲道:“這是師傅們教授孫臣的。”
“師傅們……”
朱瞻基道:“師傅們教授孫臣,讀書是明理,是為明志,孫臣乃天潢貴胃,更要關注民生,要以蒼生為念,此乃聖人教誨。現在百姓愁苦,孫臣豈敢坐視不理?正所謂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既是為了社稷國家,也是為了天下百姓,有何不可?若是皇爺認為孫臣做的不對,那就懲罰孫臣的師傅們吧。”
朱棣一時之間,竟是瞠目結舌。
他回首。
見百官之中,不少人鐵青著臉,神情很是複雜。
尤其是幾個東宮的博士,嚇得面如土色。
朱棣最後道:“下不為例。”
朱瞻基歡喜地道:“皇爺聖慈,孫臣銘記於心。”
朱棣這時卻道:“這些軍民百姓,是你領的頭?”
朱瞻基老實道:“正是孫臣。”
朱棣大為古怪:“你如何領頭?又如何能聚眾這樣多的人?”
朱瞻基不慌不忙地坦然道:“一方面是有人謠傳要禁新政,引發了民憤。另一方面,皇爺在孫臣年幼時,也教授了孫臣不少治軍之道……”
朱棣認真地聽著,很是滿意。
尤其是聽到那皇孫殿下千歲的歡呼聲,令他心中頗為欣慰。
他年紀大了,在這個時候,最為擔心的就是後繼無人,現在有此孫兒,若他真有什麼好歹,這大明的江山,也後繼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