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的臉頓時又青又白,踟躕了老半天,最後幽幽嘆了口氣道:“算了,說不過你。”
楊榮心平氣和地道:“非你逞不得口舌之快,只是你自己心如明鏡,其實早已知道這些道理了,只是你不願承認罷了。”
胡廣嘆道:“楊公,我所不忍者,乃是新政便新政,何必要將讀書人斬盡殺絕?似馬愉這樣的人,寒窗十年,天資絕頂,這般天地滋養不知多少年才能出來的俊秀……難道也不能容下嗎?”
“哎……新政太急了,應該緩一緩,慢幾步,對讀書人該好一些。”
楊榮此時便又含笑道:“天下的事,無非就是一個利字而已。新政要生利,就要剝走從前得利之人,從前什麼人得利,在新政裡頭就要吃苦頭,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頓了頓,他接著道:“事上哪裡有什麼兩全的事,就如你胡公,既想天下人安居樂業,卻又希望天下太平,你和你的那些朋友們依舊不失自己的好處,若如此,那就不叫新政,這叫神仙下凡塵,天上掉金子了。”
胡廣道:“我是不成了,我阻止不了這樣的事發生,也說不過你,不過……”
胡廣頓了一下,低頭看了看文章,才又道:“可天下總還有後來人,老話說的好,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大明這樣多的讀書人,將來的後生更加可畏……”
此言一出,楊榮卻沉默了。
在文淵閣,他一直勝胡廣一籌。
可胡廣這番話,卻不知是這個老實人有心,還是無意。
卻一下子將儒家的生命力,不經意之間給抖了出來。
後來之人。
張安世這樣的人,只是一時的,歷史上,並非不是儒家永遠把持朝綱的時候。
從漢初的黃老之爭,到漢末的黨錮之禍,儒家不是沒有像這些年一般,遭受過巨大的打擊。
可最後又如何呢?
最後儒家的教育透過廣泛的宣教,無數的儒家子弟,不乏人傑,可能現在不能奈何你,可將來十年後,二十年後,這些俊傑奔湧而出,自然會有清算的一日。
他們會拼命的進入朝中,接受皇帝的徵辟,從而把持權力。會寫文章,重新建立新的輿論。會透過各種同鄉、故舊的關係,聯合起來,形成一種看不見摸不著,卻又是實實在在的力量。
最終……這天下的一切,終又能回到他們的手裡。
多少張揚一時的帝王和人物,不最終都失敗了嘛?
楊榮露出一絲微笑,他沒有說下去,只道:“拭目以待吧。”
胡廣道:“馬愉這樣的俊傑只要還在,我可無憂。”
胡廣似乎察覺到了楊榮內心的失落,也不禁自鳴得意起來。
兩月之後,翰林院進書《孝錄事實》。
此書,乃古今史傳諸書所載孝順之事而成。全書共十卷,收錄孝行卓然可述者二百零七人。每事為之論斷並系以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