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姐夫是太子> 第三百六十七章:不要不識抬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六十七章:不要不識抬舉 (3 / 5)

張安世擺擺手:“好了,好了,夠了,聽的我頭痛。”

朱瞻基歪著腦袋看著他道:“這是楊溥先生在誇阿舅呢。”

張安世道:“他誇一誇,倒沒什麼妨礙,不過……你卻不可信了這些鬼話。”

朱瞻基詫異道:“阿舅,難道他說錯了?”

“大錯特錯。”張安世一本正經地道:“讓人讀書,可不是靠什麼憐憫和仁義。”

朱瞻基很是好奇,便道:“那靠什麼?”

“利益!”張安世道。

若換做楊溥親來,見張安世給朱瞻基灌輸這個,只怕要兩眼一黑。

朱瞻基似乎對這等奇談怪論,格外的感興趣。

於是他慫恿張安世道:“阿舅,為何是利益?“

張安世道:“因為人讀了書,就能從事更精細的工作,能有更大的價值,正因為如此,所以我才千方百計,鼓勵他們去讀書。”

朱瞻基道:“阿舅的意思是……他們讀書……阿舅才有好處?”

“正是如此。”張安世毫不避諱地道:“所謂仁義的那一套,或者靠同情和憐憫,甚或是聖人所謂的教化,是不可能讓人持之以恆的讓最尋常的百姓子弟進學堂讀書的。”

頓了頓,他接著道:“你瞧,這千百年來,天下的尋常百姓子弟,有幾人能讀書?這讀書之人,不都是那些世家大族子弟嗎?”

朱瞻基聽罷,表情認真地起來,顯得若有所思。

張安世則接著道:“所謂的仁義,不過是同情心,就好像一富人見別人衣不蔽體,因而憐憫,於是施捨給他一些衣食。可是鼓勵富人們去樂善好施,就能讓天下清平嗎?若靠這樣就可以,那麼天下早就安居樂業了。”

朱瞻基點了點頭,道:“阿舅說的對,那麼……怎麼樣才可以呢?”

張安世道:“人只有自覺自己高貴,才會對別人施捨,施捨是不能長久的。看那歷朝歷代,也不乏有懷有憐憫之人,或者知曉仁義廉恥的君子,可他們能惠及幾人呢?他們所接濟的人可能有十戶、百戶,可藏在他看不到的地方,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人又有多少呢?”

說著,張安世摸了摸朱瞻基的腦袋,語重心長地繼續道:“可利益就不一樣了。利益是恆久的,你若是抱著施捨的態度去搞教育,那麼這就永遠是緣木求魚。可你若是抱著功利的心態,這事反而有成功的希望了。”

張安世深深地看著他道:“就好像你這小子,將來若是想著,百姓們真可憐,子弟不能讀書,你一定要讓天下人的子弟都讀書,那麼這事必定會以笑話收場。可你不妨想,這麼多百姓沒有讀書,產出低下,這樣下去,大明靠這些人,能徵幾個稅?棲霞的商行,產出的貨物,又能售予幾人?你這般想之後,那麼這事就有成功的希望了。”

朱瞻基定定地看著他,問道:“阿舅,這是為何呢?”

張安世道:“很簡單,因為……這些百姓,其實並不需要施捨,施捨除了令某些富人所謂自我的精神得到滿足之外,對於整個天下沒有太大的益處。你以功利之心去看待這件事,給他們創造讀過書,便可以改變命運,可以改善生活的機會,那麼,不需你去催促這些百姓,百姓們便是節衣縮食,也要供子弟們讀書不可了。”

“所謂的仁義之心,不過是將自己視為聖人和君子,而將百姓視為草芥而已,因為他們和牛馬一般,必須因為自己的惻隱之心,或者是自己聖人之學中的某種道德,才可以改善百姓的境遇。這不過是王侯將相們的那一套罷了,可你要知道,其實這些尋常百姓,除了出身不好,家境貧賤之外,實則與這朝中所謂的公卿並沒有什麼不同。”

說到這裡,張安世抬手,指了指站在遠處的夏瑄和金大洲,道:“你瞧見那兩個傻瓜嗎?他們若不是夏公和金公的兒子,只怕他們和這裡頭尋常百姓子弟的相比,還遠遠不如呢。”

“所以說,你要做任何事,首先要做的,不是抱著所謂施捨的心態,要幹成一件事,首先要做的事無他,你將他們當成一個人來看待即可,你設身處地想,這些和你一樣的人,你頒佈了一個法令之後,這些趨利避害的人,會想什麼,會有什麼顧慮,那麼針對這些,去儘量解決這些顧慮,而後用功利去鞭策他們,他們自然而然,趨之若鶩,那麼你要辦的事也就無往不利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