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世說罷,一熘煙便跑。
夏原吉鼓著眼睛瞪著張安世的背影,禁不住氣不打一處來,那目光,恨不得把張安世瞪出一個窟窿來。
世上只有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哪裡有舉家輸財,還給朝廷賣命的?
現在夏原吉便是這樣的狀況。
這主意竟打到了夏家來。
現在慘了,夏家背了繁重的債務,手裡拿到的,不過是區區數十畝不值錢的土地罷了。
其實夏原吉甚至可以接受,夏家吃了這個虧,畢竟這涉及到了皇孫。
可若只是夏家吃了這個虧,不管怎麼說,自己的兒子也幫了皇孫的大忙,這叫什麼?叫做雪中送炭。
畢竟錢財乃身外之物,只要皇孫器重自己的兒子,千金散盡還復來,夏原吉不是一個目光短淺之人。
只是後來一打聽,他才知道,購置數十畝地的,何止是夏家,這朝中不知多少人家,都牽涉了進去,
刑部尚書金純,太常寺卿周到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各省不少的布政使,以及提刑使。
這些人,雖有不少都是封疆大吏,卻也知道子弟們科舉中進士何其難,為了早早給兒孫們鋪路,大多都在京城裡擔任蔭官。
皇孫建幼軍,對於所有人而言,都是一次絕佳的機會,所以拼了命的將自己的子弟塞進去。
恰恰相反的是,往往武勳的子弟,塞進去的不多。
這固然是武臣大多都有爵位,而沒有爵位的武臣,往往份量不夠,沒辦法疏通兵部那邊的關係。
至於有爵位繼承的,自有鐵打的烏紗帽,倒不如去邊鎮歷練一些年,立下一些戰功,將來繼承了爵位,固然不在乎將來的前程。
更不必說,此時是明初,有不少武勳都是皇親國戚,也確實沒有這個必要。
人人都拿了錢出來,其實就等於人人都沒拿錢。
夏家一家若是出了錢,購置了數十畝地,皇孫或許會想,夏家父子真是忠心,以後一定要善待。
可數百幼軍的武官,有一個算一個,一個都沒跑,這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等同於夏原吉將自己的家底丟掉了水裡,連一丁點的浪花都沒有湧出來。
到時你去皇孫面前,提及此功,人家會說你誰啊,購地的數百人呢,誰認得你。
夏原吉幾乎不用去想,便立即能猜測到,這定是張安世這個缺德得冒煙的傢伙乾的,也只有這傢伙,才能想出這樣的壞主意。
皇孫年少,人又機敏天真,如何想得到此等毒計。
這夏原吉當日心中都是不樂,他對那什麼鐵路,什麼火車都沒有什麼興致。
這玩意……看著就勞民傷財,現在身家性命都搭了進去,還聽不到一個響,夏原吉覺得很悲催。